
拥有120余年历史的烟火路——上海顺昌路,既见证了上海城市自东西进的发展,也见证了华洋共处、东西交融的影响,以及海派文化的萌生。这条路也是未来上海城市更新项目中海·顺昌玖里和中海·恒昌玖里的中轴道。日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中海地产共同主办的城市更新主题展《顺昌路:一次重逢的机会》,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
展览以顺昌路为线索,分为顺昌路片区、顺昌路片区的建筑、顺昌路沿线百年风华、城市写生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展陈形式和多样的互动形式,邀请公众进入一个城市更新的工作场,通过材料工坊的模式近距离、深入浅出地向公众展示建筑技法,将顺昌路丰富的建筑信息和人文风情呈现出来。
“如今我们看到的顺昌路片区,高楼林立,幕墙辉煌,车水马龙,无尽繁华。早在19世纪末,这里却是水网密布,鲜少人烟。”展览详细展示了顺昌路片区演变的历史演进过程。
资料显示,曾有一条打铁浜流经这里。1905年起,当时这里的管理者组织填浜拓路。随着道路的辟筑,原浜边平房陆续改建为楼房,商贾来此开店设铺者日多,市面逐渐繁荣,逐渐形成区片。1917年的地图上显示,这里当时东临肇嘉浜入城段,是去往老城厢城的水陆要塞,有日晖港直达黄浦江。之后,经过规划的、有序的路网在此迅速形成,片区纳入城市版图。至1946年,顺昌路及周边南北向的黄陂南路、肇周路,东西向的合肥路、建国东路、永年路和徐家汇路等路名,皆已经过多次行政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制。
顺昌路片区现存多处文保建筑,肌理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展览以上海住宅的典型代表:石库门为线索,对片区内建筑类型、历史建筑的新生、材料技法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展示。
石库门里弄的形态与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关系密切,早期的石库门里弄是顺昌路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
按照建筑功能划分,石库门主要由天井、客堂、厢房、前楼、灶间、楼梯间、亭子间组成。这种功能组合,有着浓重的江南民居的特征。最能体现中西融合时代风貌的,是石库门的立面。
石库门的门头是最有代表性的构件。通常由木门、门框、门套、门楣和门环等组成。门框往往采取西式立柱造型;门套则多是近代水刷石立面,做成仿石材的效果;门楣通常沿用中式匾额,周边或雕刻中式吉祥图案,或雕刻西式几何图案;木门多用江南黑漆木门,配备中式门环;不同形状、材质、雕花的选择,则赋予门头不同的气质。
片区内百年建筑,多为石库门建筑,保护性修缮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甄别、测绘、拆解、保存、编码、修复、复用等工作。展览现场陈列大量来自顺昌路的百年风貌建筑构件。这些构件未来将重新运用在片区建筑中,让风貌建筑的信息延续下去。
作为上海最具特色的风貌街区之一,顺昌路呈现为一层街铺二层居住的市房形式,是20世纪初迅速扩张的近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立面构件也体现了中西融合的时代印记:一步阳台、铁艺栏杆、宝瓶栏杆、拼接装饰、石库门门头等。
此次中海地产找到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并对现状进行精细测绘,在图纸基础上,对顺昌路风貌进行高度还原,让顺昌路延续百年烟火路,留住城市的记忆乡愁。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表示,城市更新是一个社会课题,更是一个文化课题,举办此次展览是对传承城市文脉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一次积极探索;也希望继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作,共同促进上海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文中图片为展览相关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