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阳城县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借晋城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扎实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积极建设乡村文化记忆馆,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坐标。
2023年2月12日,阳城县以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乡村文脉中的生动实践,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唤醒历史,红色基因成就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
据介绍,阳城县优选“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沿线、古堡周边、景区周边、县城近郊等区位好、人文自然条件好、底子好、空间足的村落打造成乡村文化记忆馆。围绕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古堡民居文化、地域文化,扎实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试点工作,全县各乡镇共建立各类乡村文化记忆馆50余个,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和提档升级。
阳城县是块红色沃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了众多红色故事。为充分唤醒历史记忆,阳城县创新发展模式,采用政府主导、集体管理、民间参与的方式,先后打造建成了上河会议旧址纪念馆、町店战斗纪念园、枪杆会议纪念馆、坪泉红色教育基地、李疙瘩次滩兵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展馆10余个。
暖辿村曾是晋豫区首脑机关驻地,也是阳南县党政机关主要驻扎地,被誉为阳城县的“小延安”。村两委将暖辿村的革命战斗事迹用壁画形式呈现于民居墙壁上,让游人通过壁画就可以了解这段历史。同时,还利用乡村舞台开设了红色剧场,上演红色剧目,提供免费品尝的地方名吃,现场售卖特色农产品,带动了农民增收。
如今,阳城县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而且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单位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
留根驻魂,乡风土韵孕育淳朴民风
阳城县这些年来不断鼓励乡村挖掘、收集、整理本村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资料、发展故事、名人传记等,支持乡村建立村史馆,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重点,传承历史,留住乡愁。
北留镇郭峪村传统文化记忆展馆结合本村历史脉搏、文化烙印、发展轨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累计收集保护了传统农耕用具、楹联、模具、炊具、纺车、织机、服饰、车轿等200余件。润城镇专门成立了沁河文化研究会,创建了沁河流域农耕文化展区和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展区,精心打造了一个集麦芽枣糕生产体验、地方特色演出、润城八八宴席等为一体的润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
依托本地丰富的非遗项目,阳城县先后建立了冶铸、陶瓷、饮食、技艺等行业化乡村文化记忆馆,通过分步骤、动态化的操作流程,向更多的人展示非遗产品生产过程,使更多人认识、了解当地的非遗。目前,已建成后则腰乔氏琉璃展馆、珐华陶瓷记忆馆、生铁冶铸记忆馆、轻工业文化展览馆、工艺美术馆等文化非遗类展览馆等10余个。
各个乡村文化记忆馆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以小切口反映大变迁,不仅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欢迎,也成为老物件、老技艺活化利用的典范。
注重特色,专业专题散发夺目光彩
阳城县鼓励支持建立民间特色化、专业化、专题性的乡村文化记忆馆,展示让人耳目一新的事物及事件,更好地增长人们在某个专业领域的见闻见识。
蟒河镇孔池村毛主席像章纪念馆内,年逾古稀的陈吉锁用数千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像章,拼成了“东方红”“永远怀念”等字样。展柜内摆满了不同时期、主题、材质和工艺的毛主席像章,除了有常见的铝制像章外,还有金、银、铜、铁、夜光、木质和竹制等。为了传承像章红色文化,陈吉锁还曾精心挑选5000多枚像章,在清代廉吏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和红色教育基地孙文龙纪念馆进行展出,引得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交流。
白桑镇通义村义文化纪念馆由“义”而名,依“义”而立,因“义”而兴,从而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义文化”。纪念馆内,游客可以全面了解通义村“义”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等情况。如今,村民们赋予“义文化”新的内涵,积极打造新时代通义文旅新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乡村文化记忆馆的打造,阳城县政协开展了《村里那些事儿》传统村落资料收集编撰工作,把“能记住、常回味、想讲述”的乡村故事整理成册,以便更好地留存、传播。
阳城通过征集档案史料、编修村史村志、制作影像记录、建设村情村史馆及民俗生态展览厅等举措,抢救、保护和展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静态或活态文化和群体记忆文化遗产。通过深挖、整合、开发特色乡村文化记忆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特色记忆文化阵地。通过挖掘特色文化元素,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绵绵的乡愁正暖暖地流淌进百姓的心田。
(图片由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