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坊开办
费县手绣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花草蔬果、飞禽走兽为题材,以红、绿、粉等鲜艳色彩为主,造型生动活泼,有着浓郁的沂蒙风情。
“现在,掌握传统手工艺、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并不多,工艺品大部分都采用工业化生产,传统技艺难以传承发展。”费县手绣项目传承人卞成飞是山东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金昇”)总经理、监事,也是费县手绣扶贫工厂的负责人。近年来,该公司在费县开设了费县手绣扶贫工厂和多个实训基地,向当地村民传授费县手绣技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就业创业。
卞成飞表示,费县手绣是鲁绣的一种,不仅有着数百年的悠久传承,绣品中运用的许多图样也有着吉祥的寓意,承载着当地一代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由于费县手绣的图案和用色较为鲜艳夸张,在现代生活中很难得到广泛应用,且制作技艺十分复杂,从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新活力,就需要不断促进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传统技艺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充分融入现代生活。于是,卞成飞萌生了开办非遗工坊的想法。在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的背景下,卞成飞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集结掌握费县手绣技艺的员工作为培训教师,建立了费县手绣扶贫工厂。
村民富了
在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费县手绣扶贫工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绣品,崔家沟村的村民三五成群坐在桌旁,边交谈边制作,动作麻利,干劲十足。
这样的场景是村民过去根本想不到的。多年前,崔家沟村还坐落在大山里,是山东省的省级重点贫困村。“那时,崔家沟村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就业难、婚嫁难,村里有很多贫困户。”在成立非遗工坊前,卞成飞在偶然中了解到崔家沟村,实地考察后,她便开始向会刺绣、有手艺基础的村民传授费县手绣技艺,并分给他们一些绣品订单,完成制作后统一收集、销售,改善了这部分村民的生活。
2016年,费县实施崔家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村子搬迁至山下。借此机会,费县手绣扶贫工厂在崔家沟社区成立,不仅让村民能够“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也为费县手绣的传承发展铺开了新的“绣布”。
“把工坊建在社区里,大家就能就近就业了。我们一定要和村民共同办好工坊,形成产业,不仅大家能增收,费县手绣也会更有影响力。”卞成飞说。
听说家门口成立了扶贫工厂,崔家沟村的村民陆续来到厂里求职。工厂无偿为村民进行培训,对于行动不便的村民,培训人员还会上门教学、送货到户,让村民能够灵活就业。随着一部分村民在扶贫工厂学会手艺、有了稳定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到工厂就业,渐渐地,不仅村里84个贫困户都脱了贫,附近村、社区的群众也纷纷加入进来。
“以前我都不敢想象自己还能依靠绣花挣钱,现在不但有了收入,作品还被带出国展览,特别有成就感!”崔家沟村村民李德美在厂里做手绣已有7年,谈起生活的变化,她深有感触。
36岁的陈岚是3个孩子的妈妈,长期忙于照顾孩子、处理家庭琐事,没有机会出门求职。经朋友介绍后来到工厂上班,她坦言:“这份工作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门新技能,更让我重拾了在社会上立足的信心。”
长期以来,费县手绣扶贫工厂打破民间手艺“传内不传外”的传统,采用“培养+传承”的传习模式和“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至今已带动临沂市周边1500多人创业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1.5万元至3万元。
手绣活了
在开办非遗工坊之余,山东金昇还在费县费城街道办事处信国庄村、天蒙景区、平邑九间棚景区、东胡家村、崔家沟社区、崔家沟村旧址成立了6处费县手绣传承实训基地,通过集中传习,定期送、收绣品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费县手绣的传承和乡村振兴。
为使费县手绣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更具使用价值,近年来,工坊对产品进行改良创新,除了虎头帽、枕头、荷包等传统产品,还打造了虎头鞋等多种造型的钥匙扣、手机链等文创产品;配色方面,加入了更加时尚的浅色,让绣品更好地融入各类服饰;此外,工坊还创新研发出“撮针绣”“盘金绣”“滚针绣”等数十种针法,让手绣图样更为灵动鲜活。如今,工坊产出的费县手绣产品已由原来的几十个品种增加到24大类1000多个品种。
“这些年,我还在工坊中重点培养了20余位徒弟,不仅有中年人,还有十几岁的孩子。”卞成飞表示,每一代人都有独特的审美和创作理念,尤其是年轻人的想法,更是与时俱进、特色鲜明,为了让费县手绣与时俱进,她在工坊内寻找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培养,希望以不同的视角开展创作,为费县手绣注入活力。此外,工坊还面向游客和学生开展研学和体验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费县手绣、加入传承队伍。
未来,卞成飞表示还将对非遗工坊进行升级,在厂房和就业点的基础上,成立场地更大、更为规范的总工坊,广泛开展费县手绣传习、生产、体验和展示,推动费县手绣发展创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2024年4月4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一根绣花针 带活小乡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