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和下西洋曾两到马尔代夫,马国王优素福三次遣使来华。”新年伊始,首位访华的外国元首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就任后首次出访选在中国,1月9日第一站在福建博物院参观“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览时,被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吸引,为福建传承海丝文化、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由衷点赞。
同一时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首次发布文旅经济核算初步成果,经测算,预计福建全年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对GDP贡献近10%。
看似偶然交集的两条新闻背后,是过去这一年,福建文旅人撸起袖子做好八闽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四篇文章”,打造“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璀璨的八闽文化,掀起福建文旅经济奔向快车道的浪潮。
激活八闽文化:人文经济的福建探索
“一府五州二军共八闽”这几天《央视频号:康辉说》的短视频《福建为什么叫“八闽”》刷圈,再次引发“八闽大地,人杰地灵”的网络热点话题。
北宋时设置福建路,八闽成为唐开元年间诞生的“福建”的别名。万寿岩考古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到闽越王城遗址、新店古城遗址……考古研究证实有着近40万年的福建文明史,灿若星河的八闽历史故事,如今重现在穆伊兹饶有兴致的“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览中,是福建在海内外吸粉的最美“小作文”。
八闽大地孕育多元灿烂的历史与地域特色文化,成为推动今天福建发展的文化财和内生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精心呵护了福建的绿水青山和文化遗产,为福建文化和旅游发展创造了重大而独特的优势。为发挥这一优势,2021年省委、省政府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上,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向东交流发言时,阐释的福建文旅经济“秘诀”,引发热议。
福建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的底气,正是基于多元的海洋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船政文化、侯官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地域文化交织积淀的丰厚土壤与激发的时代生命力。
2023年12月28日,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设立省级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从第一批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到出台《福建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设立省级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推动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地域特色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与活化成为重中之重。
以此为依托,福建全力打造“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全新文旅IP,立足福建茶、福建土楼、泉州古城、鼓浪屿、武夷山5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启动地市对接重点客源国计划,省市联动实施“一市一品、一品一策、一策一业、一业一龙头”品牌塑造工程,合力锻造福建味浓、国际范足的文化和旅游IP。
2023年底发布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福建宁德市霞浦县东壁村:光影小镇新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和“福建宁德市福鼎市赤溪村: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振兴之路”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传统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生动形象地概括为“闽东之光”。霞浦东壁与福鼎赤溪两个案例,正是宁德以时代价值激活闽东之光的生命力,走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路的生动写照。
“加快形成绿色生态、蓝色滨海、红色文化、彩色乡村4条文旅经济带,着力构建文旅经济千亿产业集群,激活闽东之光,推动宁德文旅高质量发展。”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霍立昀说,预计今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超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过去一年,随着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省长赵龙,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彦等分别率团赴马来西亚、南非、美国等地高规格开展宣传推介,以及海丝国际旅游节、海丝国际艺术节等举办,八闽文化向全世界绽放傲人新姿。
日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上线福建文旅宣传片《福建欢迎您》,讲述福在山水之间、福在文脉悠长、福在唇齿之上的福建故事,展现“来福建 享福气 自由自在好生活”的福建文旅魅力,“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名扬全球。
正如有网友在《福建为什么叫“八闽”》短视频后的评论:“福建路现在可以通往全球”。如今,八闽文化成为打开清新福建的世界窗口。
文化遗产赋能:文旅融合的福建样本
1月18日,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举行4A景区揭牌仪式和景区踩线体验活动。2023年,福建新确定10家4A级旅游景区,包括惠和石文化园、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福州市上下杭文化休闲旅游景区等,以文化遗产为核心内涵的相关景区超半数。
这不仅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信号,也是福建从保护活化文化遗产做热旅游市场尝到的甜头,更是不断探寻文化遗产赋能文旅经济的福建路径。
2023年,福建实施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11537”工程,通过打造5个世界遗产地的文化和旅游集聚区,构建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3条特色文化旅游带,建设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7条文化和旅游线路,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点连线、串珠成链。
“11537”工程是福建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大盘,文旅深度融合的集中实践。从双世遗武夷山、鼓浪屿、福建土楼到“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泉州,文化遗产热成为福建旅游的别样标签。
1月16日世遗泉州文旅消费季新闻发布会上,泉州市文旅局局长吕秀家介绍,2023年,泉州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002.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9%;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3.9%,游客增速和旅游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半城烟火半城仙”“见人见物见生活”泉州旅游爆款的密钥,正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依托“世遗+非遗”模式,22个世界遗产点成网红打卡点,拍胸舞、南音等20多项非遗沉浸式体验受追捧。“去年春节后酒店的节假日入住率基本都达到90%以上,旅行团接待量比2019年增长200%。尤其街区南音、木偶等非遗演出,备受青睐。”泉州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会长康德民说。
去年,泉州入选全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等榜单。今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世遗城市影响力,传承发展世遗文化、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全力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依托世界遗产超级IP的影响力,丰富‘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品牌内涵,强化文旅融合,精心设计文物主题游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讲好泉州世遗故事。”吕秀家说。
融入非遗的走红街区,不只在泉州,也是许多游客到福建各地出行“打卡”发圈的最爱。
1月13日,“文旅联万家·福气通八闽”主题年活动暨第六届福建文创市集在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启动,非遗文创、创意潮玩等6个主题市集、街头艺术表演等,让这条最早出现在汉代史籍里、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古街,化身沉浸式的非遗新空间。
“福州上下杭与三坊七巷街区入驻各类非遗业态40多家,过去一年多来,两条街区举办超千场非遗活动。”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池映月说。
福建首创非遗特色街区,打造非遗旅游融合的福建样本。率先以福州上下杭、莆田兴化府等为试点,探索培育非遗市集、民俗演艺等文化商圈,累计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非遗成为激活历史街区的“密钥”,街区也成为非遗传承与活化的“孵化器”。
从梧林古村落的娘惹到泉州中山街的蟳埔女,去年不少福建非遗产品爆款出圈。福建创新“文化铸魂、旅游带动”业态培育机制,安排42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培育旅游演艺等新业态,引导创新开发沉浸式体验式项目。创新“跟着演出去旅行”新模式,打造梅花奖演员演出季、音乐舞蹈节等系列活动,推出演艺旅游线路和产品,“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蔚然成风。
福建还认定218家非遗工坊,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惠女秀风采 匠心承非遗体验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兴化府、武平兴贤坊传统街区等入选2023福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土楼永定景区、考亭旅游度假区等8个项目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泰宁尚书街等新获建4个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兴化府历史街区入选 2023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莆田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去年福建文旅厅策划“清新福建·共享非遗嗨一夏”“清新福建·共享非遗悦金秋”“清新福建·共享非遗怡暖冬”主题活动,共推出1446场系列闽味非遗活动,非遗旅游激发“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独特魅力,做热福建旅游市场。
拼先创新:文旅经济的福建路径
2023年是文旅复苏年,福建文旅系统直面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创新机制,敢拼会赢,以洪荒之力打通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闯出文旅经济的福建新路径。
去年底,福建文旅厅制定《关于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涵盖6个方面27条举措。一年来福建不断创新文旅经济相关政策护航机制,从新形势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5个方面“23条”到促进文旅消费“10条”等,还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授信“白名单”,激励文旅“闽军”创业经营。
市场人气不足、不敢不愿消费是当前突出问题,如何拓展文旅市场新“时空”,是文旅行业面临的共同考验。福建创新铁路串线山海市场模式,打造“清新福建”旅游列车,推出“百趟专列进福建”,上线世遗游、非遗游、滨海游等3条旅游计次票产品,开启“一票”打卡三城。“来福建,坐火车,一路山海一路歌”推广季举办1500多场主题活动,做旺山海文旅市场。举办300多项文旅促消费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超20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近亿元。推出144项“全闽乐购”惠民措施,助推动文旅回暖。
“抱团取暖,做大蛋糕”是眼下文旅人的共识。福建探索“一程多站”跨区域合作机制,成立1号滨海风景道等文化和旅游推广联盟,推出300多条精品线路,破解山海“资源过剩、市场短缺”矛盾。各地也不断创新跨区域大文旅,三明推动沪明文旅合作,与上海锦江国际集团共同策划开展环大金湖旅游资源整合提升。龙岩市深化与广州市对口合作,举办“百万老广游龙岩”系列活动22场,接待广东游客3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0%。
去年中秋国庆假期,三明市文旅人均消费达801元,这个数字在今年春节期间仅为364元。翻番的背后源于2023年三明市文旅消费提升年活动。《三明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出台,推出112个文旅消费提升重点项目,下发《2023年三明市旅行社地接奖励办法》和《2023年上海职工入明疗休养优惠政策》,重奖上海旅行社“引客入明”,吸引上海工会系统送客来明,上海游客占比高达14.5%,成省外第一客源市场。
南平市实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双组长制,打出加快会展业发展、促进航空市场高质量发展等组合拳,推出“茶乡疗愈九式”主题茶旅产品,做强供给侧做大需求侧。
针对后劲支撑不足、市场主体薄弱等短板,做实项目支撑、培育壮大龙头是关键。福建创新省市县联动和厅领导挂钩联系文旅项目机制,全力推动211个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和94个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签约项目落地实施。建立“五个一批”项目库,2023年累计引进重点项目总投资近1200亿元,新增市场主体超7000家。
文旅经济要提速,市场主体的输血补气是关键。莆田市重新制定文旅行业“白名单”企业准入条件,公布“白名单企业”41家、“白名单”重点企业4家,新增规上企业7家,协助11家企业获得贷款1.38亿元,助企纾困成效显现。
去年来,天涯明月刀,蓝眼泪AR观景、最忆船政等一批福建数字文旅新产品出圈。福建创新数字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机制,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重构上线“畅游八闽”APP,用户总量突破150万人,“这就是莆田”数字文旅平台入选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一批数字文旅应用走近游客身边。
得益于厦门持续规范提升文旅市场秩序,去年厦门旅游热度不减,“五缘湾游艇港”“屿见海上会客厅”入选全国休闲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厦门获评全国“旅游集团优选投资城市”前三、“游客最想去的城市”前十。
“将持续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旅游品质年’行动等,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和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目标。”厦门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说。
“2023年福建以创新文旅融合机制为抓手,做热市场、做活业态、做强链条,推动文旅经济‘供需两旺、高开高’,预计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5%和60%左右。”林向东表示,下一步,福建文旅系统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闽派”特色文艺精品创作,丰富群众性文旅产品供给,推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浓厚氛围,让文旅市场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打响“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品牌,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