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陕西省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61岁的李慧莲正带着一群妇女赶织工艺品。
西秦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有原始图腾的艺术风韵。
与传统“女红”不同,在千阳,这些西秦刺绣传承人手工缝制的虎头帽、虎头鞋、十二生肖挂件等民间工艺品如今不仅已经走出陕西、走向全国,部分还热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刺绣的产业化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近年来,在李慧莲等老一辈“绣娘”的带头下,千阳县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到了西秦刺绣产业的发展中,已经成立了21家刺绣专业合作社。1.2万名农村妇女因从事西秦刺绣产业,而有了稳定的家庭收入和经济来源。
当地水沟镇夹咀村人王海燕今年45岁,她17岁时便奔赴上海服装厂学习电脑绣花技术,2009年,她回乡创办了“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3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年创收300多万元。
水沟镇柿沟村妇女王秀萍由于酷爱刺绣艺术,在关闭县城的服装店后创办了“秀萍绣庄专业合作社”,带领20多名农村妇女穿针引线,开发出青铜器、国宝朱鹮、千阳红苹果等新品刺绣,受到客户青睐,产品销往国内外。
南寨镇小寨村脱贫户张晓红在李慧莲帮扶下,从原来只能做手工活到熟练操作电动缝纫机,月收入由原来的5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如今,西秦刺绣帮助千阳县1.2万名农村“绣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2022年,该县年销售西秦刺绣产品680多万件,产值达8600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品牌之路。
近年来,为了将刺绣产业做大做强,千阳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西秦刺绣产业园,设置展示体验、民俗演绎、技艺培训、绣品购物、机绣操作5个功能区,引导合作社及设计、创意、电商等入园“抱团取暖”,促进文旅融合。
当地的南寨镇闫家村聚焦观光、休闲、体验、民宿等乡村旅游元素,建成刺绣工坊、刺绣体验园、刺绣博物馆、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和村史馆,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观赏体验、研学交流,提高乡村振兴“造血”功能,全县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如今,随着“协会+合作社+绣娘+电商”营销模式的发展壮大,千阳西秦刺绣先后在淘宝、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各大网站开设产品专卖店,建立电商渠道20多个,太阳帽、小老虎、儿童服饰等产品一度热销海内外。
此外,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力打造“千阳绣娘”品牌,千阳县注重把高校与民间刺绣艺人相结合,采取“高校培训大师、县上培训传承人、镇村培训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方式,与西安美院、长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校育师、师带徒、长传幼”传承模式,年组织各类培训50多场次,参训人员6000人次,涌现出杨林转、李惠莲、王秀萍、王海燕等一批刺绣能人,带动农村“三留守”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使得西秦刺绣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成为了乡村妇女的“金饭碗”,农村妇女用双手绣出了一片新天地。
(相关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