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日至3日,根据莫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红高粱家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演出结束后,由《文艺报》社和江苏大剧院共同主办了话剧《红高粱家族》专家研讨会。
1986年,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引起巨大反响。随后他又创作发表了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分共同组成了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30多年来,这片火红的高粱地早已蔓延出了文学的地界,以不同艺术形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以及江苏省文投集团总经理叶飚荣致辞。该剧导演牟森、制作人李东、出品人廖屹作为主创代表分享该剧创作历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震云、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参加研讨。研讨会由《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主持。
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文学是一切文艺形式间的“硬通货”,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重要母本,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供应了不竭的原动力。新时代文学要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既要创作更多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慧和力量的文学作品,也呼唤着新的文学内容、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化形态,让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已经成为当下戏剧创作的“热点”,尤其是多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被搬上舞台,更体现了文学与戏剧的紧密关系。小说《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部名作,通过这部作品,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红高粱”也成为了高密的文化关键词。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精品,江苏大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掘文学经典优秀精神内核,将原著经典桥段在呈现于话剧舞台上,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民史诗,较好演绎了原著中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红高粱”精神。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也给舞台带来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激活了演出市场。。
刚刚于12月2日晚“二刷”话剧《红高粱家族》演出的莫言在致辞中谈到,小说《红高粱家族》曾被改编为舞剧、京剧、评剧、豫剧、晋剧等多种舞台剧类型在国内外演出,但受舞台演出时长所限,改编的内容多以《红高粱》和《高粱酒》为主,对其他3篇小说的内容很少涉及。在江苏大剧院和牟森导演的共同努力下,话剧《红高粱家族》首次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完整呈现。这次在北京的演出相较于去年在江苏的首演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整体更为流畅,衔接紧密,感谢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的付出与努力。
邓凯在致辞中表示,话剧《红高粱家族》北上进京演出,不仅让文学读者与戏剧观众感受到莫言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更带领大家领略了原著中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红高粱精神”。该剧凝结了众多优秀文艺工作者的点滴心血,反映了作家莫言长篇小说的气质品格,多维度、多方位刻画了中国大地上顶天立地、不屈奋斗的人民群像,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叶飚荣表示,江苏省文投集团和江苏大剧院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文学作品搬上舞台,这是国有文化企业的职责和责任。“艺术都有文学的基因,我们将更好地尽好文化企业的责任。”
导演牟森谈到,话剧《红高粱家族》已经演出了41场,从第一场到现在,主创团队不断吸收现场观众的直接反馈,经历数轮打磨和调整,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样貌与首演时已有了较大改变。也许2个小时的时间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看不完一部长篇小说,但却可以让他们在剧场看到形象立体的整个故事被完整演艺,深切感受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与会专家认为,话剧《红高粱家族》还原了小说中高密东北乡的质朴面貌,创造性地将小说原作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了重新分割、镶嵌和拼接,大胆探索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小说语言的视觉化、舞台化。专家表示,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不是表现模式的单纯转换,而是不同思维的碰撞与摩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舞台手段,创造出饱满生动的舞台形象,以彰显剧作的文学性、戏剧性和艺术性。该剧主创团队在精准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用充满意象性和象征意味的戏剧语言,较好地传递出了无所畏惧、勇敢抗争的“红高粱精神”,实现了小说戏剧化改编的有益探索。全剧生动呈现了原作中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极具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多维度、多方位刻画了中国大地上顶天立地、不屈奋斗的人民群像,将无处不在的传奇性与现代意识融合,以情感浓度极高的舞台形式渲染氛围,交响乐伴奏、装置艺术的运用赋予了观众全新的观看体验,使文学经典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得到了全新阐释和广泛传播。
(本文图片分别由屠景清拍摄、江苏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