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伟的建筑,独特的藏品,让博物馆能成为国家和城市的骄傲。它传递文化,建立沟通的桥梁,成为人们的重要记忆。”7月8日,东莞市文联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做客东莞,以《博物馆之美》为主题,在东莞文联二楼礼堂现场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话交流。
陈履生在其著作《博物馆之美》中提到:“博物馆是一个文明的会客厅,是一座城市的思想和大脑,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念兹在兹的器物碰撞历史的回响。”
“博物馆作为保存和展示文明成果的公共服务机构,其国家收藏与国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埃及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家博物馆所反映出的国家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文化的祠堂和祖庙。”陈履生表示,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巴比伦和古希腊,如今却没有能够展示古文明成果的像样博物馆。因此,曾经的辉煌与辉煌的衰落正好成为一个历史问题的两端,而对于与其关联的博物馆事业来说,又成为论证历史与现实的最为有力的论据。
博物馆是文明社会中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代表着累积文明成果的水平,连接着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成为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文化依赖,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之所在。陈履生认为,博物馆之美无处不在,其不同的专业构建了美美与共的特色。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但是我们进入到博物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馆的建筑。”陈履生介绍,博物馆的建筑千姿百态有大有小,但是无论它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它的建筑之美都给这座博物馆增添了特别的内容。位于日本的美秀博物馆由贝聿铭先生设计,仿照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审美角度来建构了一个现代桃花源。
陈履生去过世界上数百家博物馆,虽然很难看完全部藏品,但他始终强调:任何博物馆的收藏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博物馆不仅是建筑,首先的是要有藏品。收藏的多少决定了博物馆的规模,是博物馆实力的展现。“一座藏品没有价值的博物馆,不可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
“在一个实体建筑的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与艺术品都关乎着历史与艺术。这里是文物和艺术品的家,这里是供人们瞻仰和欣赏的殿堂,文物和艺术品因博物馆才有了特别的尊严和尊崇。”陈履生说,这里的典藏是一个长时间累积的过程,有的是几代人,有的是上百年,其中每一件藏品都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也有一段入藏的故事。不断变换的展览,因为主题和展品的不同,焕发着新气息吸引了人们不断地走近,这里也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所在。人们会因为过往而连接到具体的展览和展品,人们会因为所见而成为记忆中永久的迷恋,人们会因为所见而达成终身探求的目标,或成为终身的喜好。
因此,陈履生认为,博物馆因展览而鲜活,因传承而长久。“展览是博物馆综合实力的呈现方式,是流动的血脉,是精气神的集中体现。”陈履生介绍,展览的学术内涵、主题的学术含量、展览的水平设计、布展的能力、媒体文宣推广的协力、文创产品的开发、公共教育的开展,是博物馆展览的综合表现。
当下,博物馆已经不再是单纯陈列和展览的场所,博物馆的休闲功能正成为城市中新的热点,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去博物馆可以是看展览,可以是学习历史,可以是欣赏艺术。甚至可以是为了休闲的消费,消费在博物馆的时光,享受那里的空间和氛围,或是品尝那里的美食与饮品,自由约会等等。”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所散发的文化气息,是喝一杯咖啡,喝一杯茶,都能令人体会到特别的味道。
在陈履生看来,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公众与博物馆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博物馆把公众视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座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就只是收藏品的库房。因此,呈现什么样的展览给公众,怎样为公众服务,用什么方式吸引公众走进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重要考量。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协办、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和东莞市博物馆联盟承办,是东莞市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去年以来,东莞市文联重点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高端文化品牌,邀请文艺名家看东莞、讲东莞、写东莞,将东莞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