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近年来,赤峰市把文旅融合摆到促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去谋划,创新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发展,持续放大文旅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描绘“美丽赤峰·美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当地将乡村与旅游进行双向深度融合,以旅游消费助推乡村产业优化发展,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加快发展乡村高质量发展新业态。为此,赤峰市将加强乡村建设与旅游深度融合作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关键,依托成熟景区的巨大旅游虹吸效应和辐射作用,推广重点景区带村、景村融合发展做法。以景区提质升级为重点,加强景区周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乡村环境整治,强化“景区景点+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采用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让农民流转土地收租金、为农民派送股份收股金、让农民景区打工挣薪金,提高农民在乡村文旅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同时带动周边乡村借助地域优势融入文旅产业,在产品开发上与景区形成业态差异、功能互补、互利双赢。
以节为媒,塑造节会引流模式,适时策划以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冰雪为主题的全季全域特色节会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翁牛特旗文冠花节、喀喇沁旗番茄节、王爷府烤肉节、宁城苹果节等特色活动,同步丰富徒步、骑行、登山、微型马拉松等多项文旅业态,持续搅热乡村旅游。创新谋划玉龙沙湖“沙漠英雄营”、美林谷冰雪嘉年华、达里湖冬捕文化、红山文化、阿旗游牧文化5大特色文旅IP,积极打造乌兰布统音乐节等二级IP,先后组织翁牛特旗沙漠汽车越野挑战赛、“相约美林谷 畅享森呼吸”自驾露营那达慕、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游牧文化节、第16届红山文化旅游节等多项品牌IP活动。
为了进一步挖掘乡村多元潜力,按照“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发展理念,赤峰市差异化打造“画家村”“非遗村”“摄影村”“民俗村”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家乡村文化礼堂,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培树乡村振兴样板。并很好的利用非遗资源,对乡村传统技艺、仪式、习俗等进行主题化活动呈现,既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增强乡村文旅融合样态的可见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依托“红色+绿色”,让生态文旅深度融合擦亮乡村生态宜居亮丽底色,赤峰市投资2.03亿元建设马鞍山文化旅游研学教育基地,包括红色、生态、民俗、研学等29个展馆和1条沉浸式文旅街区,致力成为赤峰市区及周边地区市民红色教育、休闲度假与健身娱乐的首选之地。“喀喇沁旗红色体验游”成功入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大力打造“红色+文化”“红色+乡村”,以柴胡栏子烈士陵园、陈子实纪念馆、高桥烈士陵园和冀察热辽分局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立体沉浸式表达,实现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基地。同时赤峰市结合“乡村振兴”主题,探索重文化、重体验、重趣味的“研学+”发展模式,盘活农事劳动、民俗技艺、自然风光等资源,让乡村变成研学大课堂,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中学,充实了学生的脑袋,富裕了村民的钱包,激发了文旅消费的新活力。
乡村是推进文旅融合的主阵地,文旅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抓手。赤峰市用实在举措推动了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助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前,赤峰市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自治区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43家。截至8月末,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95.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6.4亿元。
(文中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