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华夏观察 | 浅谈古彩瓷画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兼析“古彩三杰”的瓷画意蕴

2024-01-12 14:20 来源: 文旅中国

“五色递嬗古彝上,若鲜若黯浓淡间”。古彩肇始于宋代磁州窑的红绿彩,这是中国陶瓷考古界、文物界及史学界的共识。所谓五彩,即指成品的瓷皿上的纹饰彩料,主要有红、黄、翠、紫、绿五种基本色,尤其是红绿两色的搭配,构筑成对比强烈、鲜亮明快、古朴大方、协调统一的彩饰风格。加上铁线描和单线平涂的工艺造型的特质,史有“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的赞语。红绿彩首开了用毛笔蘸料进行釉上彩绘的先河,把笔绘赋彩的形象思维,第一次付诸予陶瓷装饰实践,这对于当时见惯了单色釉陶瓷装饰的人们来说,不啻于一种清新的色彩视觉,一种可品可读的形象画图的展示。

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在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在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五彩瓷趋向规范和严谨,其纹样装饰饱满,色彩浓艳秩丽,图案几乎布满了整个器皿却不失雍容典雅的皇家气度;色彩红绿黄紫和釉下青花钴料相益斗彩,诸色巧施也无损华贵高雅的官窑风韵,史誉“大明五彩”。

应该承认,大明五彩还不能说是完全成熟的古彩瓷,因为它的蓝色是借助釉下青花的钴蓝。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大明五彩为完善古彩创造了必备的工艺基础和技术条件。清朝康熙年间,聪慧的景德镇御窑厂的陶瓷工匠们经过探索和实践,开发了古翠这种釉上颜料,完全可以取代青花料色。这就充实了古彩的基本色彩系列,形成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纯釉上彩绘的瓷种—康熙五彩,也称康熙古彩。

康熙五彩为什么又在景德镇俗称古彩呢?据史料记载,在康熙晚期,受西洋铜胎珐琅彩的影响,康熙帝敕令景德镇烧造瓷胎珐琅彩贡品,因此衍生出笔意隽逸、色彩粉润、手法丰富、格调高雅的粉彩,从而成为瓷国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粉彩与古彩,有资深陶瓷评论者根据二者在烤花炉温中的不同温差,称前者为“软彩”,后者为“硬彩”。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对二者评析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五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随着粉彩的兴起、繁荣和盛行,粉彩瓷成为了景德镇陶瓷业的主流产品。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尽管粉彩瓷风头大盛,但也有江浙沪及京津冀的一些瓷商偏好五彩瓷(康熙五彩),反不惜重金收购定制。景德镇人依循“视前为古”的惯例,在乾隆年间把康熙五彩称之为“古彩”,成为了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传统名瓷。

一、康熙古彩

首先,康熙五彩由宋金时北方红绿彩陶瓷,演变到大明五彩陶瓷,在题材上也极为考究。试以康熙窑出品的一件《五伦图》瓷瓶为例,这件瓷瓶上以凤凰、白鹤、鸳鸯、鹡鸰、黄莺五禽构图,宣扬的是“凤为之长,飞则群鸟从之,出则王政平,国有道”的封建伦理。尽管如此,那因器施画的造诣,那力透纸背的笔力,那于繁杂中井然有序的布局,那洋溢着紫禁城中特有的华贵气息,都是出自古彩这刚劲的笔笔线描,出自这红红绿绿的块块色彩,反映出官窑古彩雍容典雅的审美特征。

康熙五彩冠绝天下,可谓正逢其时,康熙帝为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注重学习和采纳汉文化;在此基础上,明末繁荣发展的版画深刻影响了康熙瓷的装饰选题。康熙中期的瓷画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伴源、华嵒、华秋岳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古彩装饰方面的内容也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如《麻姑献寿》古彩盘,盘边沿以红彩绘朵莲锦地纹,用间隔式在朵莲之间缀以篆体“万寿无疆”四字。盘心红彩圈内,以无才绘一驮坛鹿车,坛以荷叶为盖,麻姑手持如意,立于一旁,女侍扛龙头拐杖随其后。人物的线描方式显然保留了“大明五彩”仕女画的风格遗韵。

二、民窑古彩

古彩是在景德镇衍变和发展起来的,尽管有官窑制作古彩,但民间窑场也烧制古彩。但在康熙后期,两者的风格就分化了。官窑古彩严谨有余,而民窑古彩就活泼天真多了。试以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块古彩《杨家将人物图》彩盘为例,其盘口沿一周锦地纹开光装饰,开光内绘琴、棋、书、画图案。盘心绘杨家将人物,构图情趣生动、釉彩浓艳、线条遒劲,有典型的康熙民窑古彩特点。无怪乎一向推崇康熙窑的陈浏在《陶雅》一书坦言:“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所其畏。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者,民窑也。”

三、近代古彩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史上最痛苦的时期,也是景德镇瓷业由停滞而趋向衰落的时期,不仅有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而且有英、澳、德、日等国的大量“洋瓷”肆意掠夺我国的经济市场,攫取中国的经济、文化命脉。面对强敌的侵略,景德镇广大瓷业工人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自发地成立许多与瓷业有关的行会,生产自救,继续艰苦地维持着瓷业生产。在这段时期,瓷业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仿古瓷。中国瓷器要与洋瓷抗衡,必须在瓷器质量上和制作技巧上,也就是在中国瓷器的传统特色上一争高下。他们凭借粉彩、古彩、墨彩的工艺技巧,生产的仿古瓷几可乱真,还别出新巧地绘制出一批“刀马人”画面,如古彩《水浒英雄》《牡丹芳魂》,粉彩《梁红玉抗金》《岳飞大战金兀术》《三国演义》等等,以瓷都特有的陶瓷语言,诠释了中华民族“贫贱不可淫,富贵不可移,威武不可屈”的气节和情操。由于仿古瓷和美术瓷的风行,又为景德镇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陶艺人,其中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就是典型的代表。

四、五六七年代古彩

新中国成立后,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恢复期,也是陶瓷艺术风格转型期。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专业机构,为挖掘古代陶瓷装饰技法作出了不懈努力,指明了以陶瓷的艺术性为主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一种准官窑体制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

五六七古彩制作规整,工序严谨,颜色纯正透明,大多数为出口作品,有手工器型与标准器型,手工器型胎体厚重,有手拉坯的痕迹,标准器型胎体薄轻,形体一样,比较标准。瓷胎体乳与洁白两种,景德镇本地瓷石生产的瓷胎烧制温度在一千三百度以上,其工艺复杂极其严谨,制作要求术极其苛刻,矿物颜料极其严格,画法古拙极其传统,作者需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和较全面的技术与艺术修养,费工费时,耗料耗神,生产量极微其少,比如,一个作品“有的要一年”,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韧性、耐力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比如,20世纪初期五彩上承康熙风貌,腹部饰主题画,以通景形式布局,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颈部的纹饰多绘山水或翠竹、菊石之类,呼应陪饰主题纹饰,绘制工谨有度,笔意劲挺刚健,线条浓重质朴,人物脸部勾勒轮廓不敷彩色,仕女云鬓峨嵋,修眉聊娟。按景分别填彩,以红、绿、紫为基本色,点缀黄、蓝、色彩明快,富有装饰味,这里介绍三位古彩艺术大家:

段茂发(1900-1975),男,江西省都昌县人。1912年师从古彩名家冯荣昌(又名冯来福)学艺。1916年自设“茂发瓷社”,专事古彩画业。1954年调景德镇陶瓷技术研究所(市轻工部陶瓷工业研究所前身)。1956年调景德镇陶瓷美术学校(即景德镇陶瓷学院前身),传授古彩工艺技法。段先生言传身教,常结合自己在古彩领域探索和创作的实践体会,言简意赅地评古论今。他的作品其用笔健劲、凝重、古拙;用色明艳、喜庆、鲜活;构图严循“因器施画”的行规,平稳而均衡,同时,移植粉彩、珐琅彩语汇,注入时代审美哲理,具有“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之绮丽之境。他的画路极宽,花鸟、人物尤为擅长。特别是《张生跳粉墙》150件古彩观音瓶,更是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精品瓷中的佼佼代表作之一。他许多古彩瓷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送展,成为海内外大型博物馆悉心收藏的珍品。在陶院教学期间,不仅培养出戴荣华、李延龄、方复、许锡嫣、余宏、蓝国华等一批高徒,而且学者型的施于人教授也向他行门生之礼,日本的资深陶瓷艺术研究专家丰增宴正夫妇也对段茂发人品瓷品深感敬佩。

段茂发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创建者之一,被誉为“越古腾今古彩第一人”,在景德镇有很高的声誉。1959年,他首批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1961年被国务院特批授予“国家副教授”职称。

李盛春(1903-1987),男,江西省南昌县人。1952年进入陶瓷工艺社,专工古彩装饰。他参与“建国瓷”创作活动,其入选并荣获甲等一级奖的古彩作品,即是享誉连连的《荷花》尺八正德大圆盘。画面上荷叶之绿、荷花之红,把彩料的大绿、碧绿的色相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矾红、油红艳丽沉静,格外显眼,生机勃勃。李盛春的古彩线条挺刚,富有功力。相比段茂发和欧阳光(业内人皆呼此三人为“古彩三杰”),古彩线条运用、调色上偏向刚中带柔,更加温和中性,更趋向于写实,题材上侧重于花鸟草虫类。李盛春入职轻工部陶研所,淡泊于名利,在行内德高望重,1959年,他首批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

欧阳光(1927-2003),男,江西省新建县人。从小随父欧阳旭礼习学古彩技艺。20岁就在瓷苑画坛享有声誉。在建国瓷创作活动中,他设计的铜钱锦纹古彩西餐器,在参加东欧十几个国家展览中令国外人啧啧称赞。其后《向阳花》300件冬瓜瓶、150件《四方连续鸳鸯戏莲》鱼篓瓶、《仿大明牡丹缠枝地皮开光斗方》300件大缸、《婴戏瓶》等古彩作品,在国外瓷展中再次为景德镇赢得荣誉,并获得当时最高奖项,1959年,他首批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设计师”称号。

1958年,他调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工作,专事古彩瓷艺创作,并兼任厂内“古彩青年组”的传教工作。在此期间,他曾与毕渊明先生合作搞过国画瓷画联展,受到专家、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欧阳光的瓷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笔墨情趣,因而深受藏家的亲睐。他的国画均是花有花型、鸟有鸟态,颇为传神生动;人物画造型生动,形象夸张,注重以形写神。孔雀、白鹤、麻雀或飞或栖,或啄或跃,各具神势,扑蝶捕雀的小狸猫,穿山越涧的梅花鹿,抑或高瞻远瞩的山鹰,其神其情,无不跃然纸上。笔调之清新,布局之活络,使人忘却了这是出自一位古彩艺人之手,而对欧阳光刮目相看。

欧阳光不追名逐利,他十分注重真才实学,其作品往往不同凡响,设计理念新奇,构思巧妙,是老一代艺术家中最富有创新意识的一代名家。他的瓷作从30件的小瓶小罐到超万件的大缸大尊,都是佳作迭出,其线描刚柔相济,设色沉着明净,题材广泛多样,构图饱满充实,底款富有金石韵味,是五六七年代始终坚持古彩创作的多产艺术家之一。遗憾的是,由于欧先生的脾性和情致原因,在诸多名典和智库中都极少有他的介绍,仿佛消泯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拂去历史的尘埃,总会还原一个真正的人文,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大家。

“古彩三杰”是五六七那个历史时期鲜活的符号,也是那个岁月中难以忘却的印记。从时代审美的旨准来衡定段茂发、李盛春、欧阳光三人的艺术造诣,尽管各有千秋,但也有三个共性:其一,古彩是由民间艺术滋养的陶瓷彩类,其线描的特质绝大多数源自于与景德镇毗邻的徽州新安版画的刻线;其二,从事古彩绘画的工匠们那久萦于心的家国情怀;其三,不求闻达,埋首于祖国民族文化的三牛精神,即踏实苦干的老黄牛、不求索取的老骥牛、勇于创新的拓荒牛。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时势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郑年胜、刘杨 主编 《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 陈浏 《陶雅》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3. 许之衡 《饮流斋说瓷》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4. 曹新民 “瓷以纪史” 景德镇陶瓷杂志 2023年第一期。

(供图:李金宇)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