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赴一座城市,除了游山玩水、踏访古迹、体验风俗、品尝美食、购物娱乐外,还可以前往当地久负盛名的人文、古籍或二手书店,来一场沉浸式阅读。运气好的话,淘得几本心仪已久的书籍,对爱书之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次旅行当中的惬意体验、意外收获。
中国书店:
理想的轮廓在阅读中显现
党云峰 文/图
▲ 位于北京灯市口的中国书店
2009年夏,我初到北京,同学潘超在领着刚下火车的我看了一眼王府井的井盖后,就延续我们读研时逛书店的习惯,带我来到灯市口,见识一下北京的特色书店——中国书店。后来我才知道,古籍、二手书是中国书店的特色。中国书店里旧书的价格是用铅笔写在书的最后一页的。结完账,工作人员还会用写着“中国书店”字样的纸张垫在书籍上下,拿绳子打包,如同一匣点心。
中国书店前门大街分店就在步行街的中段,雁翅楼分店则在什刹海附近,周围都是知名景点,店里的书籍、文创都很丰富。这些年我去的灯市口店次数最多,还有就是海淀图书城店、琉璃厂店。当年的海淀图书城有很多卖书的店铺,从地下到临街再到楼上,可如今商业气息太重了,早已不复当年。
新华书店里的都是新书,中国书店里则多是旧书。中国书店不仅卖旧书,还收旧书,实现了良性循环。中国书店回收的多是文史哲和艺术类旧书,不少是绝版书。此外,中国书店出版社还出了不少古籍。例如,“华夏青史文人全集丛书”是书架上的一道风景,其中《李太白全集》《苏东坡全集》常翻常新;宋元人著《四书五经》集齐了《论语章句集注》《孟子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经集传》等;《唐宋诗三千首(瀛奎律髓)》由元代方虚谷编、清代纪晓岚评点,是理解唐宋诗的重要选本,尤其是其中一些古诗的字句跟今天并不相同,值得研究;影印的《东周列国志》带有蔡元放的评点,是很少见的版本;通过《鲁迅读过的书》,可以窥探鲁迅思想的高度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中国书店,北京每年举办的书市也是旧书爱好者的盛宴。从地坛书市到2014年升级成的北京书市,都给我提供了重要的淘书机会。书市在没确定在朝阳公园举办之前还在鸟巢附近办过一次,没啥遮挡的棚子里很闷热,印象最深的是买到一本诺顿版的《喧哗与骚动》,书中的几页装订有问题,居然只要10块钱,这次在特殊场地举办的书市里的捡漏让我记忆犹新,可以跟在山东济南的中山公园喜获12元的《莎士比亚大辞典》相提并论。
面对新书和古籍,我多选择经济实惠的二手书。二手书是曾经的新书,只是还没来得及成为古籍。阅读的魅力在哪里?正如诗人埃利蒂斯所说:“每个字都是一只燕子,给你在夏季中带来春天。”在忙碌的日子里,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添一点春天的味道,一种通过阅读可以体会到的味道。当阅读与经历合一,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心灵的共鸣影响深远。十多年前,在中国书店翻阅《荀子》时,看到《劝学》的最后是一句“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虽然不太懂,但还是大受震撼;《张载集》中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跟人们平时说的版本不太一样,提醒我看古籍原文的重要性。
阅读是书籍的完成,还能校正生活的偏差。虽然旧书的笑容已泛黄,仍让我抵达很多问题的答案。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写道:“我的丰功伟绩理应镂镌在青铜上、雕刻在大理石上、描绘在画板上,为后世永远铭记!几时世人有幸闻知这一切,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年月、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阅读是美妙的,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在阅读中看到理想的轮廓。
在漓江书院感受古朴宁静
宾 阳 文/图
▲ 南宁漓江书院二进天井
5月的南宁,蝉声唱,绿映红,人如梭。
一场新雨之后,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味道,让人想起那些古街古巷里的老房子,想起房子里流淌在时间长河里的人物或故事。每每这个时候,心情就像无波的古井,犹如读一本清雅而有味的书籍,不经意即融了进去。读书,是学习,更是修心。生活在城市,我喜欢到那种古朴的老书店里淘书,沐浴静止的时光,比如金狮巷里的漓江书院。
在南宁,据说金狮巷是最早的街道,经过多次朝代更迭,现在仍然保留着不少明清的老建筑。以金狮巷、银狮巷为核心,如今建成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网红”打卡地。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三街两巷是南宁最繁华的片区,住在这里的人们非富即贵。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新的世纪,三街两巷繁华依旧,却物是人非。
左边是国营老字号——新华照相院,右边是见证邕城百年商业繁华的汤宅和滕府。在中华大戏院后面的金狮巷54号,漓江书院静谧而立。雕梁画栋的大门,斑驳的石板和青砖,灰瓦、天井、石盆景、木花窗、竹椅茶几、长条方凳……三进的四合院洋溢着强烈的历史年代感和多姿的岭南风情。这里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原始的状态,尽管置身于闹市,却营造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店员说,漓江书院金狮巷店是一家以新阅读美学的文旅生活为主题的书店,通过文旅、博物、生活、趣味的阅读书籍、文创产品和多元活动等,传播广西文化,唤醒与再造城市文化精神。
在这座清代时期所建的院落,二进和三进的厅堂、厢房均摆满了图书,木质书架直冲房梁,像极了古时的藏经阁。踏进书院,暖黄的光晕衬托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宝藏,让人不自觉地就放轻了步调,生怕惊扰了年迈的青石阶和哗哗翻动的书页。坐在古老的竹椅上,面朝天井背靠青墙,沐微风而闻花香,一页一页轻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别有一番闲适与惬意。
有人说,闲适与时间无关,它是灵魂的一种忙里偷闲。是啊,一盏闲适的茶,就可以在浮华世界中带来片刻的心安。鲁迅先生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中国茶是一条历史久远、支系发达的文化之河。说到茶道,唐代陆羽可是名副其实的鼻祖。据考证,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系统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在漓江书院,我淘到一本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经》,是该出版社“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系列中的一本,图文并茂。该书封面写着“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蕴含着超然而深邃的哲理。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灵来神往,道现其中”“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于喧嚣之中,把盏清茗,煮生活五味,熬人生极致,观世间起伏”“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与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茶经》中佳句比比皆是,富有哲思,洞彻事理,让人醍醐灌顶。
“阅读创造无限可能,文化、阅读、茶、文创。”在漓江书院大门口的右侧,一块小木板上写着这样的文字。前庭大厅的墙上,数十幅读书活动照片错落有致,有篆刻、剪纸、拓印、说书、相声、立体书制作等,多种多样的非遗体验和读书分享,吸引着不同年龄和爱好的读者。这些活动规模并不大,参与者却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尽情享受。
是的,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一种享受。
一方书苑抚人心
非 鱼 文/图
▲ 济南中山书苑一角
在济南,平日里除了游览以泉水和老街巷闻名的古城区,许多人还喜欢到老商埠风情区逛逛。茶舍、咖啡店、艺术馆……随意找个空间“泡”着,就能体会到“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惬意。这里不光业态集聚,时尚创意与历史底蕴还碰撞出别样精彩。百年建筑张采丞故居在修缮加固后风貌重现,爬满窗台的粉色、红色、白色玫瑰场景吸引着众多游客打卡,往西不远处,灿烂的“向日葵瀑布”在一处欧式建筑外墙上格外亮眼。
一座商埠城,半部济南史。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后,逐渐形成了商埠区。史料记载,其范围大约北起经一路,南至经七路,东自纬一路,西到纬十路,区域内曾出现过济南近代商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像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电影院、第一家商埠公园中山公园……
一个雨后的下午,我路过画有爱心斑马线的经三纬三路口,从一间间文艺商铺前穿行,漫不经心地走到了中山公园门口,与一个提着一捆旧书的学者模样的人擦肩而过。询问才知,在这座兜转了百年时光的公园里,比竹林花圃、亭台水榭更有人气儿的,竟是一处二手书市场——中山书苑。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来到公园最北首,穿过一道拱门,只见偌大的书棚下十几个摊主各占一方,挑书者众多却又各不相扰。埋头“故纸堆”,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融入宁静醇厚的氛围,与周边活力四射的新场景风格迥异。在一个摊位的一角,一本《沫若文集》被用自封袋保护了起来,看得出摊主对它的爱护,更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大学时,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虎符》等都是必读书目。像《屈原》中的“雷电颂”,以屈原的抒情独白关联历史和现实,读起来充满撼天动地的进击力。先前集齐了郭老的剧作,偶遇的这本集子里,有他的《甲申三百年祭》等名篇,让我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开卷阅读。
“再有这类书给你留着。”这家摊主姓刘,精瘦,个子不高,声音低沉。那天不到3点半他就着急打烊,嘱我扫码自助结账。我道摊主潇洒,却引起了话头。他介绍,许多人的旧书生意只是副业,他们本质上是收藏爱好者。“就是图个乐,又不指着这买卖发家。”说罢扬长而去。来来往往的人中,有的是老主顾直奔故交,把心仪物品迅速收入囊中;有的以讨价为乐,来去几个回合,前一秒刚“杀红了眼”,转头主客就成了朋友;有的摊主不卖书,专营旧海报、旧音响这类老物件;也有年轻人期望“点单式”服务,却被摊主打趣:“淘宝淘宝,自己‘挖’出来的才算宝嘛!”小园子就像一部大书,集聚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一个下午又怎能读得尽呢?
这几天,北洋大戏院在演吕剧《三拉房》。这家始建于1905年的剧院,也是济南开埠“开”出来的。而作为山东代表性戏曲的吕剧,首次从农村进入城市演出,就是在新市场的风顺茶园里。老商埠的人文历史再次让我心向往之。看戏之余,我又想去书苑“淘宝”“充电”了。
纯真年代书吧:
在西湖边品味书香雅韵
周传人 文/图
▲ 杭州纯真年代书吧
午后雨霁,沿杭州西湖旅行散步,经过一大片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北山街保俶塔前山路迈上236级台阶……纯真年代书吧就坐落在满眼碧绿的宝石山腰上。
青瓦朱红窗棂的三层楼独立建筑,屹立在西湖边的茂林幽竹中,显得格外古朴典雅……难看山拦锦绣,望湖问子潮。走近书吧,抬头看去,艺术家韩美林题写的刚健、浑厚的“纯真年代”匾额映入眼帘。伴着舒缓的音乐、柔和的灯光,走进书吧逛一圈,文学的、历史的,贴近实事的杂志和年代久远的文学名著汇集在这里。随手拿起一本书,或许还有知名作家留下过签名或笔墨。据说,莫言、余华、陈忠实、阿来、北岛、贾平凹、王蒙、舒婷、麦家等著名作家和诗人,曾在“纯真年代”或留下墨迹,或驻足长谈。作为杭州第一家提出书文化和吧文化结合概念的文化空间,纯真年代书吧已经走过20余年。
徜徉在西湖边,如果没有书香气息,如果没有诗词雅韵,如果没有“西湖梦寻”,西湖只是一个大水塘。难怪有游客说,纯真年代书吧就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耀眼宝石,让文化之光穿越千年,在这里汇聚成一股股清泉、一道道风景,芬芳在人间天堂、穿行于繁华市井。
在这里,可以泡上一杯热茶,看着茶叶慢慢晕开,让淡淡清新的茶香氤氲;可以推开书店的二楼窗户,看看窗外的人潮和白堤上两行垂柳随风摇曳。几名学生或坐或站、捧读好书;青年作家三五成群,边在书架中间穿梭,边高谈阔论;几个旅人拍照打卡,购买或者细品文创产品……在书店里,人、书、书店这三者之间拥有丰富的互动关系,读者与工作人员低声交流,都有别样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在书店淘书,“快与慢”似乎被定格,也让人浮想联翩。近年来,互联网和电商对实体书店造成冲击,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电商之都的杭州,也很早就审视和“再定位”实体书店。在实体书店,除了可以直接淘书、翻书、买书,第一时间满足与书的亲密接触之外,仪式感也显得格外重要。书店可以提供一种情绪的交换,平静而愉悦的书店体验不可被替代。
而今,海量书籍信息和“一分钟”读懂名著背后是对知识渴求焦虑和真实阅读的匮乏。在如此避世之处,每寻找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总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就如书店角落里那本《小王子》中所说的: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除了阅读,纯真年代书吧也成为举办作家见面会、读书会、学者讲座、影视沙龙、亲子课堂、旅行分享地、小型音乐会等活动的好选择,人们在这里碰撞心灵,放慢生活的脚步。在美景之外,纯真年代书吧为来到这间“西湖边的文化客厅”的每一个人,留住物质社会中的纯真,也让更多的人用片刻的休闲——静下来,细细品味生的喜悦、活着的意义,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2023年6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赴城市通幽处 享淘书慢生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