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深圳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南头古城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通过线上的非遗购物节、线下的非遗活动及文化遗产沉浸戏剧之旅,吸引众多非遗传承人、非遗爱好者前来打卡传播。
“南风吹入你梦中,珠江畔渔舟唱晚。远路迢迢不觉远,古老的技艺世代相传。”当晚7点半,多位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专干首度唱响非遗原创歌曲《家园》,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国家非遗项目佾舞
矢志匠心传承 让非遗“活起来”
开幕式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刘大岭在致辞中表示,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从这片充满生机、文化沉淀深厚的肥沃土壤里汲取精神养分,从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和日新月异的生活巨变中获得思想灵感,让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不仅惠及深圳市民,也融入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当中,为打造祖国南海之滨的亮丽风景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各位传承人的努力坚持与匠心传承,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之中。
活动现场,相关领导为39位深圳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以表彰他们为传承非遗做出的贡献。
本次非遗活动最特别的是,时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湖区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榜“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之“40位编剧”的邸叙然及其团队搭建的非遗戏剧场景,将南头古城内的文物景点通过戏剧故事进行串联,从南头古城东莞会馆、祈福许愿树、新安县衙及报德广场,延展“比文招亲”故事线,体验一场沉浸式非遗之旅。
此外,在古城活动中,随处可见身穿非遗项目“杨氏旗袍制作技艺”、来自三庐创意的孩子们,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让古城充满非遗的韵味,做到了让非遗“活起来”。
沉浸式非遗戏剧剧目
活动中,“陈氏太极拳”及“佾舞”的精彩表演,向观众传达非遗魅力。本次活动通过邀市民赏传统舞蹈、品非遗美食、学传统技艺,在1700多年的历史古城中,感受文化与非遗的魅力,宣扬和聚焦“让文物活起来”的活动理念。文明薪火代代相传,该活动推动了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将非遗保护事业建设成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 。
线上线下传播 打造非遗盛宴
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与时俱进,邀请KOL达人线上直播,并邀约十二家非遗商户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墟市形式,由非遗传承人携选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购物节活动。这十二家不同的商铺,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传承,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工艺,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带领观众身临其境体验非遗盛宴——
蔡氏腊味制作,代表性传承人蔡佑达。其制作具有200多年历史,沿袭古法广式腊肠的制作工艺,并通过广州、梅州、潮汕各地制蜡师傅共同调制的古法制腊技艺;
李氏金银手工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彤。该技艺起源于清代,经过钳、敲、夹、嵌等二十余道工艺流程,将一块金属、几颗宝石巧妙镶嵌为一件件造型优美、细腻生动的精美饰品;
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赖逸珊,继承本草绝学,以天然草本为根基,专注岭南凉茶的继承与研发;
红烧乳鸽(五谷芳),代表性传承人袁建东,师承“红烧乳鸽”传统技艺,具有港式和客家的传统技艺,不仅兼顾深港两地民俗特征,更是深圳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式;
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长妹。南澳海胆粽是疍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制作成的食物,从数几百年前开始,一直流传至今;
贺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贺虹,起源于中原地带,辗转流传到江西,所以风格上既有北方的粗狂又有南方的细腻;而且兼顾实用,被广泛应用于社火、祭祀以及大型节日和婚礼的庆祝,在当地深受喜爱;
中国民族乐器(龙秦)萧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俊青。萧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乐器,具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为历代宫廷礼乐的重要乐器;
粤式酥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庄流创。粤式酥点制作技艺是南酥中的一种制作方法,由庄氏家族秉承“一百年做一件事,用心做好饼”的精神,世代传承;
金包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火龙,传承福建陈氏数百年技艺精髓,以金包银技艺取代金箔、镀金、鎏金等工艺,是传统金银器制作中一门独特的工艺;
潮彩,代表性传承人詹培明,源于清末潮州彩瓷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彩绘艺术而形成的瓷艺品种。具有题材丰富,技法多样,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彩妍丽等特色;
白氏传统药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白英艳,源自先秦以前,通过做成锭子形状的药物,将几味中药材磨成细粉,再添加适当的黏合剂制作而成,是传统药香制作技艺的传承;
中国生活生产工具DIY,通过改良流传千古的古法工具制作,采用全新工艺和现代材料,让古老的工具焕发生机,从中体验中国古代生活生产工具的制作乐趣,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供图: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