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昆曲、乡村民谣等沉浸式演出在位于北京市门头沟的精品民宿群“小院剧场”轮番上演,赢得了游客们热烈的掌声。“五一”期间,由中共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演艺集团旗下北京京演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门头沟“小院有戏”文化品牌系列演出在门头沟区爨底下、柏峪、田庄等精品民宿群精彩上演,为前往门头沟观光旅游的游客们奉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门头沟区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的交汇点,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古村、古道、京西煤业、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琉璃文化、元曲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古今绵延。
为进一步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门头沟区主动融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入挖掘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交汇点的独特优势,推动文旅资源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期更好地找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这次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小院有戏’文化品牌,就是借力‘大戏看北京’文化金名片,探索把文化演艺导入民宿业态中来,更好地赋能民宿产业发展,打造‘小院+’演艺新空间。”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名君告诉记者。
据夏名君介绍,为满足游客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门头沟区针对不同地域“小院剧场”开展差异化的特色文艺演出,引入了“老舍的茶馆、昆曲、相声、燕歌戏、草坪音乐会”等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和表演形式,采取传统与现代、精品与民间、静雅与活力相融合、相碰撞的方式,带动地方演出提质、迸发文化创新活力,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023年“五一”期间,“门头沟小院”的入住率和营业收入都有了大幅提升,与2019年相比,人数增加229.46%,收入增加325.26%。
“应该说,‘小院有戏’活动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普遍欢迎,也拉动了文旅消费市场的复苏。”夏名君说,“打造‘小院有戏’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空间上的突破,推动文旅融合的‘破圈’发展,实现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据了解,门头沟区现有精品民宿96家,正着力打造潭柘寺镇、王平镇、斋堂镇3大游客集散中心。为更好地承接微度假目的地的外延,门头沟区根据地域山水、文化资源禀赋,将全区精品民宿划分为12个片区,更好地、也更集约地提供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为差异化的文化供给奠定了基础。如在民俗文化集中的片区,引入燕歌戏等传统剧目,让市民体验山地戏曲的魅力;在生态山水为主的片区,引入草坪音乐会等轻松活泼的形式,发挥山水田园的独特优势;在古建筑集中的片区,引入昆曲、音乐会等演艺形式,打造演艺新空间,激活消费新场景。
门头沟区在“小院有戏”文化品牌谋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小院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与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公司+集体+农户”三大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和农民享受到“门头沟小院+”带来的红利,村集体通过参股、管理等方式获取收益,小院精品民宿发展进一步带动农业种植、采摘等周边产业发展,将周边旅游资源导入小院之中,村庄人居环境通过发展小院得到改善提升,实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成为我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延伸拓展‘小院有戏’品牌内涵和外延,打造‘小院+’系列子品牌,促进乡村民宿特色发展,为农民致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动力。比如,打造‘小院有礼’,搭建非遗文创、农产品展销的平台;打造‘小院有朋’,发挥小院对外交流、国际交往的功能;打造‘小院有学’,搭建地质研学、观星、观鸟、陶艺等平台。”夏名君表示,门头沟区还将持续推动“小院+田园综合体”建设,拓展“市民菜园”空间,更好地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不断丰富“小院+”内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有效路径,实现共同富裕。
(照片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