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情回顾】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馆协会指导,深圳市福田区主办,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联合文旅中国广东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寻找湾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征集,共收到来自广东各地市及香港、澳门的百余家公共文化空间报名。活动现已截止报名、初审完毕,即将进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环节。“文旅国际”公众号【寻找湾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栏目将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空间名称】河源恐龙文博园
【申报类别】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简介】河源恐龙文博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园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园内包含“两馆一塔一公园”,即河源市博物馆、河源恐龙博物馆、龟峰塔、龟峰公园。其中,河源恐龙博物馆于2010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2013年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是世界馆藏恐龙蛋数量第一的博物馆,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空间地址】河源市源城区滨江大道河源恐龙文博园
【空间优势】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打造标杆型博物馆✦
揽东江河景、卧龟峰塔畔,河源恐龙文博园地理位置优越、景色秀丽。园区充分挖掘河源恐龙文化、客家文化资源,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融合,令自然和人文相映成趣。河源恐龙文博园是河源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景点以及科研、科普教育基地,是河源城市形象的重要文旅名片。
资源优渥,是世界上馆藏恐龙蛋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河源恐龙博物馆展览面积2800平方米,基本陈列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分恐龙产房、恐龙足迹、恐龙故乡三个展厅,主要展出河源市作为“中华恐龙之乡”的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足迹“三位一体”的丰富恐龙化石资源。截至9月28日,河源恐龙博物馆以高达20025枚恐龙蛋的馆藏数量,高居全球榜首。此外,该馆还收藏有恐龙骨骼化石16具个体,发现恐龙脚印化石8组168个,包含黄氏河源龙、鹦鹉嘴龙、霸王龙类牙齿、大型蜥脚类恐龙椎体、蜥脚类恐龙肋骨和肱骨、鸟脚类恐龙趾骨等10多具恐龙骨骼化石。其中黄氏河源龙是南方发现窃蛋龙类的新属新种,是研究鸟类起源的一项重要佐证。此外,馆藏有南雄龟、菊石、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牙齿、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种类丰富,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是研究地球演变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的宝贵资源。
科技赋能,是河源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是集历史展览、文博交流、文化普及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博物馆。该馆展厅面积2200余平方米,分“河源历史文化”和“河源客家民俗”两个主题展厅。其中,“河源历史文化展”由先民足迹、客家古邑、古城变迁、人文荟萃、革命风云五部分组成,展现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5000多年时光的厚重文脉;“河源客家民俗展”由客家民居、客家家训、客家方言、客家礼俗、客家农耕、客家美食、客家服饰、河源非遗八部分组成,描绘了河源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精神生活面貌。该馆展示文物实物800余件/套,历史图照500多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9项。在陈列设计上,该馆采用国际先进的展陈理念,借助纱幕投影、虚拟漫游、互动游戏等智能信息化手段,以及大型复原景观、场景表演等再现手法,实现由单一陈列的传统博物馆向立体互动的智慧博物馆转变。
因地制宜,是兼具颜值和内涵的打卡胜地。矗立在文博园中央、在绿树掩映下的龟峰塔古色古香,居“河源八景”之首,有“东江第一塔”之美誉。该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是广东省内仅有绝对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砖塔。塔高42.6米,为平面六角仿木楼阁式砖塔,别具历史韵味。另外,园区内《恐龙梦幻世界》雕塑墙、钢铁恐龙创意雕塑和龟峰塔诗词文化长廊、客家建筑文化墙展示区、仿真恐龙模型场景等景点也深受游客喜爱。
品牌加持,是河源文旅推介的排头兵。河源恐龙文博园结合资源和平台优势,通过文博讲座、科普课堂、语言学堂、道德讲堂等形式,打造了博趣手工、小小讲解员、公益研学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以线上+线下和进学校、进社区等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影响力和教育效果,深入推介河源文化。其中,博趣手工引入生活教育、启发教育、实践教育、审美教育等理念,每期精选具有河源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如河源恐龙、客家围屋等,通过剪纸、绘画、泥塑、拓片等多种手工形式,让青少年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去年7月,“博趣手工”项目联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潮涌东江 党旗飘扬——河源市革命文物专题展览》,开展主题手工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砥砺奋进。
(供图:河源恐龙文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