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冬季,北方冰天雪地,南方温暖如春。在这个季节里,一些北方民众就会像候鸟一样,到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过冬,享受温暖和绿意。特别是春节期间,一些子女也会选择和父母一起在南方过节。面对公众需求,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今年提供了许多便利措施和贴心服务,让这些北客找到“回家”的感觉。本文选取上述4个省区的热门过冬地,呈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北客“候鸟式”过冬的鲜活故事。
北客来粤“过大年”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 广东阳江大角湾游人如织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春节期间,广东各地将组织开展众多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活动,让我们一起跨越山海,来到中国南方,感受广东地区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2023年12月20日,“活力广东·时尚湾区”2023广东文化和旅游冬季推介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开展“请到广东过大年”“叹美食”“泡温泉、享康养”等不同主题的推介,为东北游客解锁广东冬季新玩法,诚邀东北游客“到广东过大年”。
2023年春节,潮汕英歌舞“霸屏”火出圈。作为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英歌舞是当地过年氛围感极强的传统活动之一。在广东过大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府、潮汕、客家文化都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广府地区迎新年,不得不提迎春花市。春节前后,广东各种鲜花竞相盛放,争奇斗妍的顺德陈村花卉世界、广州云台花园等花卉旅游区花香四溢、美不胜收。广州迎春花市是广东年味的代表,“行花街、转大运”是广州人无可代替的过年仪式。广州2024年迎春花市将延长时间并扩大规模,各区也将形成“区区有花市”的盛况。
随着春节的临近,各种年俗活动将陆续开展。在广州,广府庙会通过专场民俗文化表演、非遗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传统小商品展销、美食展销等活动展示岭南特色。在“行通济,无闭翳”的佛山,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会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走过通济桥。春节期间,粤东各村镇都会轮流举行“营老爷”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潮汕各地从正月开始,陆续举办锣鼓标旗巡游、摆粿架、摆猪羊、舞火龙、走蔗巷等特色年俗文化活动。粤西地区在农历正月举行“年例期”,到处张灯结彩,舞狮、舞龙、游神、打醮等活动喜气洋洋。如果想要体验少数民族风情,那不妨到粤北瑶寨和瑶族同胞载歌载舞,过一个别样的瑶族年。冬日的广东花红草绿、生机勃勃,加上各具特色的年俗活动,定能让北方游客流连忘返。
“春节,更是‘老广’一年一度的舞台,是我们盛宴大餐的巅峰。”“暴走姐妹花”品牌创始人庞倩怡想对北方游客说,广府文化下的年夜饭很精彩。广东餐桌上的鸡有白卤水做底味儿、蘸姜葱汁的白切鸡和豉油玫瑰露酒作主料的甜鲜玫瑰鸡两种做法,广式烧腊则有叉烧、脆皮乳猪、烧排骨多种。广东人特别喜欢吃盆菜,有点像东北的乱炖。汤是广东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无论是隔水蒸广式炖汤还是老火靓汤,都是冷空气中的一股暖流。此外,潮汕的卤水狮头鹅、江门新会的古井烧鹅、云浮的腰鼓烧猪肉、清远的北江河鲜等,都是不能错过的美味。
“说到冬季养生,广东温泉不容错过!”广州广之旅的金牌导游黄锐新想向北方游客推荐温泉康养之旅:惠州龙门南昆山居温泉采用天然纯净的泉水,有软化皮肤角质、缓解压力等功效;佛山三水温泉度假村的温泉富含偏硅酸及多种有益元素,拥有较高疗养价值;阳江阳西咸水矿温泉既是医疗温泉,又是医疗矿泉。广东的温泉胜地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适合全家休闲度假,如珠海斗门御温泉度假村御温泉是中国首家露天温泉旅游度假村,独创“温泉纯正泡法”和“太医五体”温泉调养。此外,森林浴、泥浴、海泉浴等特色温泉在广东随处可见,如韶关乳源蓝山源岭南东方温泉酒店兼具瑶乡、客家文化特色。
“候鸟”恋上防城港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 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的国门景区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不可书店)是“候鸟”喜欢打卡的地方。 宾阳 摄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位于祖国大陆西南端的广西防城港又迎来了大批远方的“候鸟”,他们的到来让防城港的大街小巷变得越发热闹起来。“防城港是一个漂亮且包容的城市,今年北方特别冷,所以我提前带着家人来这里过冬。”来自吉林省汪清县的姜女士是典型的“候鸟”人,因为看中了防城港优良的气候环境,5年前就在当地买了新房,过起了北方常住、南方过冬的“候鸟”生活。
防城港市三面环海,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年均气温22℃。独特的宜居环境让不少北方老人选择冬季到防城港度假,甚至安家。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每年冬季在防城港市旅居的“候鸟”人群接近10万人。
“防城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年四季温度适宜,休闲游玩的地方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金滩、白浪滩、怪石滩等几个海滩。”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赵蕾说。
近段时间,防城港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附近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这里早已成为自驾房车的营地。“我是跟着自驾APP导航来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的,这里有水有电,环境又好,公园管理规范,晚上睡觉周围非常安静,适合房车客扎根。”从甘肃开着房车自驾游来到防城港旅游的武建军说,他们夫妇已经成为该公园房车客中的一员,白天感受鸟语花香和碧海蓝天,傍晚散步在西湾绿道上欣赏红树林美景,生活十分惬意。
如今,随着防城港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来防城港旅游养老。与此同时,近几年,为了做大冬季旅游,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出台众多扶持和激励政策,每年专门划拨旅游扶持资金和航空培育资金,从硬件、软件上为冬季旅游服务配套。
“‘候鸟’群体的到来,对防城港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旅游及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均起到拉动作用。”赵蕾表示,同时,“候鸟”群体中不乏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名人,他们为防城港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信息和商机,实现了互利共赢。
为了给有艺术特长的“候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发挥所长的平台,2016年,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建立“候鸟文化志愿者”工作站,将有文艺专长和爱好的“候鸟”集结起来,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安排,让他们发挥特长,提供志愿服务。“很高兴退休后能发挥余热,丰富的文化生活让我感到充实。”今年71岁的刘蕙粼曾是北京某高校的音乐教师,退休后加入“候鸟文化志愿者”队伍,负责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钢琴等课程的公益培训。
2023年12月25日,在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大厅里,“候鸟文化志愿者”正带领着一群学员翩翩起舞,学员中既有当地群众,也有来自外省的旅居者。“我今年夏天都没回新疆,就怕耽误练习了。”来自新疆的陈萍如今是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的戏曲舞蹈老师,这里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她每天都心情愉悦。
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申卫薇介绍,如今,“候鸟文化志愿者”队伍已从建立初期的13人发展到162人,不少志愿者持续服务6年以上,他们每年公益文化演出服务20场次、累计时长38小时以上,大大充实了本地文化服务的力量,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感受芒市温暖慢生活
肖依群 杨国勤
▲ 云南芒市勐焕大金塔雄伟壮观,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芒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云南有这么一座边境小城,地处低纬高原,冬天暖阳常驻。如今,这座小城成了全国各地游客过冬的好去处,它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
走进芒市,路边的行道树大多是果树,特别是在夏天,放眼望去,街道两边要么是满树的芒果,要么是满树的菠萝蜜、桂圆等,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还有的行道树是极具异域风情的棕榈树,拍照十分出片,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说到游玩,亚洲最大的空心佛塔勐焕金塔,加之附近的银塔,配上周边的棕榈叶、芭蕉树,随手一拍,仿佛置身泰国,这也是许多游客到芒市最爱的打卡地之一。此外,傣族古镇、林氏圆子早餐店、宏利农贸市场、白云洗头屋、法帕温泉……都是游客打卡地。
除了美景,到芒市,“吃”也是重要生活体验。因为这里好吃的实在太多:林氏圆子、来自缅甸的特色美食——甩粑粑、从缅甸流传到芒市的饮品——“泡鲁达”、泡鸡脚、傣族撒撇、景颇族舂筒菜、牛油果汁……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冬天到芒市,部分特色活动被纳入常态化体验项目,每周六,游客都可以到傣族古镇体验泼水节。在珠宝小镇,每晚都热闹开展景颇族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据统计,2023年10月至11月,傣族古镇的游客量近35万人次,勐焕大金塔的游客量近18万人次。
芒市最吸引人的还有这里生活节奏很慢,物价相对低,可以体验当地的原生态生活。从上海到此过冬游玩的李明杰说:“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我觉得到这里不像旅游,而是深度感受当地的生活。我会去傣族村里赶集(几天举行一次),就像本就生活在这里一样,很舒适放松,这就是我想要的旅行状态。”
据了解,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芒市把主题教育与当前重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抢抓机遇彰文兴旅,文旅市场欣欣向荣,旅游消费充分释放。2023年10月至11月,芒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26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超29亿元,同比增长约95%。
为满足游客需求,芒市机场进一步优化航班布局,加密多条航线。目前,芒市执飞省内外航线24条,可通航城市23个。2023年10月航班调整以来,旅客吞吐量突破近40万人次。
近年来,芒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加强对城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卫生秩序、市场秩序等的规范管理,大大提升了游客对芒市的第一印象。
为帮助游客快速了解芒市,芒市大力探索“互联网+智慧游”,开发“你好芒市”线上地图,设置玩法和美食攻略,为游客推荐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和乡村游等多种玩法路线,以及芒市特色美食和商户信息,用高质量的服务迎接四海而至的宾朋。
美丽三亚 文化共享
中国文化报驻海南记者 陈关超 通讯员 徐永曼
▲ 在海南三亚湾,“候鸟”老人翩翩起舞。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每天凌晨5点前起床,在海边遛弯儿,然后来到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参加老年人专项公益课程,这便是哈尔滨老人王晓(化名)在海南三亚市的冬季生活。入冬以来,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各类老年人的公益课。该馆课程有美术、摄影、书法、演唱等,不仅如此,三亚市党群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点也在举办老年人专项课程。
进入冬季,从外地来三亚的“候鸟一族”明显增多。在三亚湾,老年人户外公益课程开展得热火朝天,跳新疆舞、踢毽子,吹拉弹唱,成为一道道别样的风景。
据了解,每年有数十万名老人到海南过冬。湿润的海风、松软的沙滩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逐渐参与当地文化活动,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
据了解,为了满足“候鸟”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三亚市天涯区于2019年成立三亚市天涯区候鸟人才协会。该协会会长罗志平介绍,协会由农业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科技数字化、艺术等九部分组成,成员大多是来三亚避寒旅居的“候鸟”老人,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三亚市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培训部负责人介绍,群众艺术馆给旅居三亚的“候鸟”们搭建了一个学习文化和展示才艺的平台,增强“候鸟”群体的归属感、融合感和幸福感。全力打造“全民”“全时”“全龄”“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通过创新的文化活动品牌、多维度的活动设计理念,建设“人人便参与、人人可体验、人人有收获”的社会大美育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3年,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在“老”字上做文章 ,开设的老年人公益课程打破只在本馆举办的固有模式,首次将老人课程搬到社区、户外、养老院,乡村等,把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实地调研、精准服务,推出老年人喜欢的“爆款”课程。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老年人除了喜欢唱歌跳舞、琴棋书画外,还想学习烹饪、养生、插花等课程,群众艺术馆便对课程做了全新规划,开设了烹饪、推拿、踢毽子、新疆舞等新内容,受到老年人的追捧。
通过创意策划、精准实施,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做好老年人文化服务工作,打造更多有特色、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创设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候鸟”文化品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024年1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到南方体验“候鸟式”过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