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长沙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是全国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长沙遍布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和革命的红色足迹,涌现了何叔衡、郭亮、杨开慧等数以千计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了一抹耀眼的长沙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终身学习的求知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长沙共产党人有着乐学善学的独特精神气质,他们之中有不少是 “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昏暗灯光下,在充满艰难困苦的行军途中,在饱受病痛折磨的病榻上……都有着长沙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
梦想从学习开始。享有“刘九书柜”称号的刘少奇常以列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自我勉励,常说“读书要挤时间”“一天不学习,就要掉队”。毛泽东将其作为“正面典型”,多次对人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其是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光辉榜样。何叔衡乐当“大龄学生”,真正践行“活到老,学到老”。37岁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52岁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同学的眼中他是“学习上永不疲倦的人”。徐特立43岁舍弃教育家身份,远赴法国勤工俭学,51岁应组织安排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谢觉哉80岁时患病半身不遂,在床边放了一个铁质乐谱架当书架,以行动实践他常说的“如果身子已经下班,脑子也可以不下班”。他是夫人王定国心中的活字典。林伯渠赞誉他:“清词如海复如潮,健笔春秋百万刀。”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刘少奇、何叔衡、徐特立等长沙共产党人依靠终身不辍地学习铸就梦想、增添实现梦想的底气。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学增智,用学习开创伟大事业。
初心不改,忠诚不变的精神。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牺牲个人”“永不叛党”是建党初期入党誓词的核心。长沙共产党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变的初心,困难压不跨他们,敌人打不倒他们,始终对党忠诚。他们面对错误的批判和打击,依旧对党信任;面对诱降和劝说退党,信念坚定;他们内心坦荡,意志坚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磨砺让信仰更坚定。1928年到1931年期间,刘少奇在天津顺直省委、满洲省委、赤色职工国际的工作,不被认可,被批评是犯了“取消主义”和“命令主义”错误,被指责为“反决议”,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还被撤职。即便如此,刘少奇依旧不改初心,全心全意为党工作,最终也得到了党的肯定,评价他是“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1933年,面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和被撤销全部领导职务双重打击,何叔衡公开声言:“在政治上我从来没有动摇过”,仍不改初心,踏踏实实、忠心耿耿地从事党分配给他的工作,慰问红军伤病员,到烈军属家里去帮助劳动、解决困难,对党对革命对人民无限忠诚。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有人曾劝谢觉哉退出共产党,谢觉哉坚决拒绝。文革时期,面对四人帮煽动别人批判谢觉哉,身边工作人员建议他给毛泽东写封信。他坦然的说:“我一生光明正大,可以敞开心肺给人看,写什么信。”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长沙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初心不改,忠诚不变,一辈子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练,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怕牺牲是共产党员的基本义务。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长沙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没有丝毫退缩与畏惧。
无畏牺牲见伟大。何叔衡用生命践行“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教诲女儿“做共产党员的就应该不怕死的。我们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交给党了。”“革命者就是要报定舍身忘家的决心”。郭亮在领导粤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中,为阻拦列车过站第一个卧倒在铁轨上;火车开到身边用手顶住前面的排障器,支起身体奋力喊着:“弟兄们!从工人身上是开不过火车的!”面对敌人的审问,直言“共产党人是抓不尽的,要杀就杀,不必多问!”杨开慧把为革命牺牲,当作“最喜欢的事”,在狱中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常说“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陈昌说“献身党的事业,是我生平志愿,为党的事业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姜梦周坚贞不屈地承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未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临刑前,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背信弃义的国民党。
长沙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对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为我们铸就了一座座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时代在变,精神不变,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继承先辈不怕牺牲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底蕴永不褪色。
(作者系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