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在上海徐汇百代小楼灌制。时隔88年,2023年7月17日,百代小楼里再次响起这段旋律。于原址听原音,别有一番滋味,当天,“抱真·纪念贺绿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此拉开帷幕。
特展从多维度展现了贺老的传奇人生,以贺老各时期的唱片、乐谱作为主要展陈内容,结合影像资料与理论著作、贺老纪念文集等书籍,串联起贺老作为“创作者”“革命者”“教育者”的一生。声影交互之间,贺老的激情岁月与艺术成就翩然立于眼前。
该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指导,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唱上海”)、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展览之名“抱真”二字,取自贺老的别号,也是贺老一生保持真性、抱持真理的写照。
贺绿汀(1903.7.20-1999.4.2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是老一辈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开中国钢琴“民族化”之先河。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1937 年在山西临汾创作的《游击队歌》,传唱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及其他社会兼职,为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发展,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的普及、提高和发展、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98年4月,贺绿汀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开幕式前,与会嘉宾均收到了一张CD样式的邀请函,邀请函内附有音乐CD,收录了贺绿汀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五首代表曲目。其中,《牧童短笛》在上海徐汇百代小楼灌制,也是《牧童短笛》的第一版录音。开幕式现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在开幕式现场带来了一场特别的小型音乐会,以不同的乐器演绎了贺老创作的《牧童短笛》《游击队歌》和《摇篮曲》等三首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些作品历经岁月,酿就经典,在新时代,上音学子又用全新的演绎方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青春洋溢,而又韵味依旧。
作为本次特展的主办方之一,中唱上海公司前期做了大量有关贺绿汀音乐创作唱片的整理工作,挖掘出百余份相关录音资料。中唱上海近年来重视对中华老唱片文献及声音资料挖掘、修复、保护以及传承工作,并积极投身于文旅融合领域,使历史声音记忆在新时代背景下注入新鲜血液,唤发新声。由本次展览所衍生出的《抱真——纪念贺绿汀诞辰一百二十周年音乐作品集》纪念黑胶唱片,也在开幕式上作出同步预告,不久后,唱片将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上音”品牌标志正式出版发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则于2023年7月专门录制了贺老的名作《嘉陵江上》来纪念贺绿汀老院长诞辰120周年。
踏入百代小楼,观众们随着蜿蜒的五线谱,听着一段段声音资料,读着一个个创作故事,仿佛自己也站到了贺老身旁,和他一同经历那段难忘岁月。 据中唱上海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展厅的第一件展品为《牧童之笛》乐谱,标志着贺绿汀扬名乐坛的起点,也是中国人创作的钢琴曲走向世界的开始。这套《牧童之笛》(后被称为《牧童短笛》)的钢琴谱首版于1935年,封面上分别使用了英语、俄语和中文三种语言标识。这首作品是贺绿汀先生在1934年创作的,获得了由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发起的“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比赛一等奖。
展厅中,《游击队歌》乐谱手稿也引来观众关注。这是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的一首革命歌曲。1937年11月,贺绿汀随演剧一队来到山西临汾城西八路军办事处所在地刘村。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既热情接待了这批有觉悟的文化人,又向他们宣传、讲解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思想,甚至还组织他们到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武器所装备起来的炮兵团访问。全新的火热斗争生活,点燃起了贺绿汀的创作热情,让他完成了以全队名义敬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游击队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中,我们可以发现,贺老也为多部著名电影配乐,如电影《风云儿女》等。而展厅中展出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译著1936年版+1951年版译者序等也为观众讲述着贺老的音乐教育贡献。据悉,贺绿汀在从事音乐创作的同时,还翻译外文音乐理论专著和写作音乐论文。1932年翻译、1936年出版的普劳特(Ebenezer Prout)《和声学理论与实用》是第一部完整、系统地将欧洲近代和声理论引进中国的译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广大音乐理论工作者的主要和声读物,该书于1951年再版,贺绿汀加自译者序。
此外,展览中还穿插了多处极富趣味性的互动挑战环节,同时,还设置了一台智能钢琴,可以自动演奏贺老的多首钢琴曲目。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线上数字展厅也即将开幕,届时线下未能展示的视频及照片将统一上线,为意犹未尽的观众提供续展服务,也让无法到场的观众拥有大饱眼福和耳福的机会。
(文中图片为展览现场,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