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舆情关注:业内揭秘黄牛割肉退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原因

2023-10-16 18:25 来源: 文旅中国

近日,周杰伦上海站演唱会几度火上热搜。10月12日晚,周杰伦上海演唱会拉开首场大幕。但就在当天上午,“周杰伦演唱会前黄牛集体退票”话题火速发酵。原来,在开放售票通道前夕,周杰伦上海站明确告知要实行“强实名”,规定门票“不能转售不得转赠”,但很多黄牛依然用海量身份信息堆叠+机器代抢的方式,抢到大量门票。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宣布“强实名”的演唱一般会在最后一周悄悄改变票务规则,允许“转赠一次”,很多黄牛趁机将手中门票倒卖,大赚一笔。不曾想今年主办方“硬刚”到底,熬到最后几天也没有修改票务规则。黄牛们只好纷纷亏钱退票,据悉,有黄牛在这场退票风波中亏了十几万。新闻一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舆情热度持续升温。

图源:网络

一、舆情关注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0月10日0时至10月16日13时为周期,以“周杰伦”“演唱会”“黄牛”“退票”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0月12日9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10月11日,@上观新闻报道,周杰伦上海站演唱会于12日开启,连唱四天,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黄牛票炒到上万元。11日上午,出现黄牛集体退票的情况,记者询问了一位黄牛票卖家,该卖家表示,主办方原定的给录入信息如今不兑现,因此都在退单。报道被@每日经济新闻、@闽南网、光明网、@澎湃新闻等媒体转发。#黄牛确认已无法售卖周杰伦上海演唱会门票#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迅速引发舆情关注。

10月12日,@钱江晚报发布【#业内揭秘黄牛割肉退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原因#】文章,分析黄牛割肉退票的真正原因是主办方“太刚”,撑到最后几天都没有放开转赠门票限制。为避免赔掉家底,黄牛们只好纷纷退票。文章被@极目新闻、@济宁新闻网、@京报网等媒体转发,#业内揭秘黄牛割肉退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原因#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与讨论,舆情传播量达到当日峰值,当日实时信息传播量为5271条。此后,舆情热度逐渐回落。

截至10月16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16206条,微博59737条,客户端23082条,网站990条,视频28370条,微信851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微博和客户端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51.41%和24.41%。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黄牛确认已无法售卖周杰伦上海演唱会门票”“业内揭秘黄牛割肉退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原因”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支持周杰伦演唱会主办方“强实名”做法,占比36.7%,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Eesprit:上海这个主办方这次还算靠谱,既然说了是强实名就要落实到底,让真正的歌迷能原价购票。黄牛抱着侥幸心理提前收钱,结果周杰伦上海主办方态度比较强硬,然后黄牛买热搜卖惨,竟然还有为黄牛叫屈说都是主办方的错。要我说这次主办方硬刚黄牛一点错没有,解气。

@广式纸包鸡一_66:支持强实名,这次主办方做得没错!我觉得演唱会门票就应该像火车票和高铁票一样实名制,和身份证绑定,以前也有很多火车票黄牛,现在几乎就没有了。可见强制实名真的有用。

@锦鲤六宝:周杰伦演唱会上海站主办发的管控真的很严格。黄牛拿不到票着急了,开始胡言乱语了。现在国家规定,必须放票百分之八十五,觉得有问题的可以去举报。这次周杰伦上海站是真正意义的强实名,连其他人那种铺天盖地的“邀请函”都没有几张!永远支持强制实名!

二是,吐槽已经苦“黄牛票”久矣,占比30.6%,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杰迷201006:今年周杰伦天津的演唱会,800块的票后来都加到4000多了,真的是让人郁闷。

@小楠瓜zZz:朋友圈里的黄牛昨天发的可以陪刷脸,稳进。还发个视频,当事人站着刷脸,买票的从下面钻进去,检票的人也无奈。真该管管了,一张不到一千的票炒到近万,他们倒是赚得盆满钵满,市场秩序却被严重扰乱。

@那么爱杰伦:希望全国推广,我已经抢4年了没抢到。黄牛们光亏20%的手续费都能亏十几万,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却迟迟抢不到票。现在全国什么项目没有黄牛?各大专家号全被黄牛垄断了都。

三是,呼吁各行各业都实行“强实名”抵制黄牛,占比20.8%,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慕羽翩翩:希望所有演唱会都能强实名,更希望所有行业的每个主办方都学起来,让黄牛这个可恨的行业无路可走。

@ssuriii:既然政府已经出政策了,那各行各业都按照周杰伦演唱会这个规格卷起来吧,既然要整治就要真刀真枪,光打雷不下雨只会变本加厉有恃无恐。

四是,呼吁大家关注“代拍”这种新型代购票方式,占比11.9%,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奔向肖星星:你们不会以为购票方式只有黄牛吧,还有一种方式叫代拍,代拍价格是黄牛价格的十倍。

@SummerMou7:请关注一下机器代拍这个事情,代拍身份证肯定歌迷提供啊,谁家有好几万的七大姑八大姨呢?机器代拍普通歌迷怎么抢得过。

三、舆情关注

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于12日开始,然而开演前日“黄牛集体退票”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据钱江晚报分析,与周杰伦天津场演唱会不同,本次上海演唱会采取强实名制,购票人、门票、身份证件需保持一致。根据票务平台发布的公告,此次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可退,但不得转赠及转售,演出开始前48小时停止退票,每个身份证仅可购买一张门票。因为“强实名制”堵上了黄牛非法倒卖门票的通道,他们不得不在演唱会前夕纷纷退票以避免更多损失。

今年以来,全国线下演出市场快速恢复,其中演唱会和大型音乐节最受观众追捧。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全国影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0.05亿,其中27%来自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该类演出总场次121场,票房收入5.41亿,观演人次达83.66万人。演唱会火爆之下,主办方、票务平台和观众之间仍有多方外力介入购票程序,购票程序、技术手段、门票流向等方面仍不透明,邀请函、保安证都成为二手门票交易的对象。据报道,此前曾有粉丝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张原价2380元周杰伦演唱会内场票。演唱会前排票价更是30万起步,以至于“黄牛”在朋友圈叫嚣,“家里没矿没九位数上亿资产的不要问了”。不少网友吐槽,演唱会已经变成“奢侈品”,成为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消费项目。

面对屡禁不止的“黄牛票”,不少人疑惑,自己“抢了四年没抢到一张票”,这些“黄牛”的门票从何而来?深究起来,“黄牛”获取门票的运作模式并不复杂,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益输送。作为利益共同体,有的主办方、承办方暗中涨价,甚至批量销售门票给“特定用户”。这里的主办方,或为“第一手黄牛”。据报道,早在2016年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主办方将票价分为三档后,仅把10%的门票留给一级票务平台,其余的全部投放到二级平台,门票价格也从几千元飙升至几万元。二是技术入侵。上个月,“MAYDAY五月天任意门”粉丝站截图展示了大量0秒生成的异常订单。这些订单正是“黄牛党”动用外挂程序,甚至是大型服务器自动完成,其抢票速度秒杀人工操作。同时,很多时候虽需身份证实名购票,不过进场规则却是刷二维码或持纸质票通行,并且购买后支持转让,这实际上是伪实名制。三是海量搜求。“黄牛”往往将集资而来的定金,用于招募人员或进行身份代持,以传统的人海战术抢票。另一种搜求方式,就是寻找主办方留给内部人员与合作方的票源。因此,文旅部4月发布通知要求,“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

显然,“黄牛”的这些操作,是对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的践踏。人们被迫将正常的娱乐活动与金钱资本深度挂钩、紧密关联,“有钱的随便看,没钱的干瞪眼”,看场演唱会还要“身家九位数”,否则就没资格。长此以往,容易出现人为制造消费门槛的现象,扰乱亟待恢复的消费市场的秩序。“黄牛票”的存在更是破坏了机会均等的公平机制。作为大众的正常娱乐消费,演唱会门票的分配本质上属于资源分配问题,不应该通过剑走偏锋的“人为炒作”进行分流,更不能通过幕后的不当交易来解决。这是对一个社会公序良俗的伤害,更是对大众追求机会均等信心的打击。

要遏制“黄牛”囤票,尽可能实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创新治理手段。不断更新完善相关法治体系,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才可以起到兜底保障作用,产生强大震慑力;与时俱进创新系统治理办法,“黄牛”抢票手段不断更新换代,治理手段也应针对性创新。第二,提升查验技术,创新售票制度。数字技术下的身份查验终结了曾经嚣张一时的火车票“黄牛党”,杭州亚运会官网应用的区块链技术,也有效解决了“假票”与“黄牛票”问题,要遏制演唱会“黄牛票”,升级身份查验技术是必经之道;周杰伦上海站演唱会实行的“强实名制”售票制度,让“黄牛”损失惨重,可见售票制度的创新也有利于遏制“黄牛票”的泛滥。第三,理智追星,理性消费,自觉向“黄牛票”说不。有需求才有市场,归根结底,“黄牛票”屡禁不止,与粉丝狂热追星不无相关,抓住粉丝心理,“天价票”同样供不应求。因此,粉丝理智追星、理性消费,让“追星”回归其本来之意,自觉抵制“黄牛票”,“黄牛”才能不再“牛”下去。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