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澜沧县人民政府县长罗爱平现场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报告,70年来,云南澜沧的经济、产业、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
澜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是电影《芦笙恋歌》诞生的地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芦笙舞,有全球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树龄达1700余年的过渡型大茶树——邦崴千年古茶树,有全世界发现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素有“世界拉祜之根、千年古茶之源”的美誉。
澜沧县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曾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澜沧县城大变样 董琳摄
景迈山糯岗古寨 自培平摄
澜沧街 李林生摄影
今天的澜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195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24万元,2004年突破了10亿元,2019年突破了100亿元,2022年达到142.83亿元,增长了1545倍。
今天的澜沧,全面小康如期实现。2020年1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澜沧县脱贫摘帽,全县1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7996户21117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真正实现了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县“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
今天的澜沧,产业体系更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26.14万吨,增长4.8倍;绿色工业发展壮大,工业总产值由1953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47.56亿元,增长3万多倍;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13年的125万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640.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由5.76亿元增加到67.34亿元。建成龙竹棚老寨、大歇场、左都、班利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强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电子商务飞速发展。2022年,85%以上的农特产品实现了线上销售,完成电商零售额9.06亿元。
今天的澜沧,城乡变化翻天覆地。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思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条出县交通主干道全部建成二级公路,所有建制村及95%以上的村民小组道路实现硬化,全县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全市首位,成功申创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唱唱跳跳地脱贫 张华摄
2017年拉祜葫芦节 子涵摄
传统芦笙舞 张华摄
传承 李剑锋摄
今天的澜沧,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深化“放管服”改革,顶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利民政策,疏通服务群众的“中梗阻”,营商环境稳步向好,减税规模最高年度达9935万元,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96个。坚持以“一把手”招商带动全员招商,对招商项目全链条推进、全过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务,京东科技、安琪酵母、云天化、深圳诺普信、上海九泽等知名企业投资澜沧、扎根澜沧。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26.85亿元,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5亿美元。
今天的澜沧,惠民成果更加丰硕。其中公共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22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20个,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20场次,观众达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5.4万册,总流通1.1万人次。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2项,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2名,非遗传习馆(所)、传习基地19个。话剧《农民院士》等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春晚舞台,摆出了澜沧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摆出了澜沧民族文化绚烂的春天。
今天的澜沧,民族团结坚如磐石。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70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阿朋阿龙尼”“扩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各族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创建“第三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今天的澜沧,各族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满满,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此外, 据介绍,4月6日至10日,澜沧县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共谱新征程华章”为主题的70周年庆祝活动。有迎宾晚会、70周年庆祝大会、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送戏活动、70周年成就展、特色产品展、非遗文化展、文旅体验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