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被称为“西海固的女儿”的作家马金莲携新作《亲爱的人们》作客长沙举行新书分享会,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沈念就“广袤乡土上的新时代书写”展开文学对谈。
活动现场
《亲爱的人们》是马金莲浸透多年心血写就而成,作品分上下两部,近70万字,呈现出一幅宏大、丰厚、鲜活的中国西部山乡巨变图。作品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写到21世纪的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乡镇变迁史,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作品通过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地域和全国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将西海固人民的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写了出来,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勤劳包容写了出来,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部人民改变贫穷落后、走向发家致富写了出来,是一部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乡村振兴的力作,深刻阐释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中国人民自信、坚韧、向上的精神品格。
出生宁夏的“80后”作家马金莲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她从事文学创作24年,已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小说集《长河》《1987的浆水和酸菜》《我的母亲喜进花》等13部,长篇小说《马兰花开》《孤独树》等4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文学奖项。
在《亲爱的人们》这部作品中,马金莲以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有生活血肉的文字真实表现了西北最贫困地区之一西海固是如何逐步摆脱贫困、追赶着新时代步伐的艰辛历史。有评论家认为,小说虽采取了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但在叙述中读者分明能感觉到作者的身影,她毫无距离感地生活在她所叙述的人物中间,体贴他们,心疼他们,善良地为他们开脱,热切地期待他们幸福,这是马金莲的写作姿态,因为这种姿态,使她看似客观的叙述具有了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小说并不刻意地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却成为了乡村振兴主题作品中最有说服力的文学文本。
现场对谈
分享会上,马金莲介绍,作为“80后”在乡村长大的写作者,其24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直在写自己熟悉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乡土生活。在《亲爱的人们》这部作品中,马金莲想要尽自己的努力,把她所了解的乡土几十年来的变迁写出来,把对人类普遍的爱、善良、真情的呼唤,对生活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等真挚的情感都放进作品中。
卓金表示,《亲爱的人们》跟同类型的乡村题材作品相比较,突出了“新”和“变”。通常,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扶贫攻坚,都是以驻村干部为主体的写法,而马金莲是以农民本身作为主体,这是跟其他的作品相比的“新”“变”。作品中写到的羊圈门村落是西北乡土高原上很有代表性的村落,作者朴素的叙述方法和艺术张力跟其他作品不一样,娓娓道来,非常的细节化,鲜活的群众语言和精确的语言逻辑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使这部从红土地生长出来的作品非常自然。
沈念表示,《亲爱的人们》以乡村生活为背景,以细腻的手法和情感展现了村民的生活状态,以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让读者代入其中,进而产生人在这样一个境遇和命运面前如何生存的思考。作者写的不是大开大合写乡村之变,而是在人不同生命阶段发生的变化,其中涉及乡村社会性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现实问题。
据悉,《亲爱的人们》已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项目及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作品上半部已节选刊发于《芙蓉》《中国作家》,下半部也将由《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分别节选推发,全文版图书由芙蓉杂志社策划编辑,即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
(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张玲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