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深化供给侧改革 发挥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聚合效应

2023-12-04 11:00 来源: 文旅中国

碑林区是陕西省西安市核心城区,历史悠久,拥有“书法圣地”“文化基因库”等美誉,多次成为国家重要节庆活动、外事活动主场地,被称为“西安会客厅”。同时,碑林区也是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面对人多地少的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文化场所面积相对不足的历史遗留问题,碑林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过程中,突出对辖区文化旅游资源、商业及夜市资源、社会力量的整合和利用,从而形成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聚合效应。

2023星空夜读会在西安skp举办

“飞在西安·遇见碑林·携程有你”航空旅游嘉年华 

品质即地标,主客共享文旅打卡地

“太震撼了!艺术家与1000年前的唐乐俑共同组成‘乐队’,让观众穿越历史,享受文化传承的美妙华章,真是一场让人难忘的视听盛宴……”不久前,作为第七届“夜碑林·悦生活”夜游嘉年华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文物局指导,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等主办的“丝路弦乐”博物馆之夜音乐沙龙在西安兴庆宫公园举办。自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兴庆宫便成为唐玄宗举行重大典礼、盛大宴会和歌舞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成为集研学、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丝路弦乐”博物馆之夜音乐沙龙 

同样,作为新晋网红,“钟楼下的图书馆”碑林区图书馆凭借着丰富多彩的活动、独到的碑帖资源及区位优势,仅兔年春节期间,就有广州、上海、乌鲁木齐等14个省市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为展示碑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碑林区图书馆内的亲子活动 

包含少儿阅览区、成人阅览区、电子综合阅览区、视障阅览室、地方文献室、多功能厅和自习区等10个功能区的碑林区图书馆,面积3140平方米,是集公益性、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也是西北地区第一家以“政府主导、单位负责、企业运营”三方协作模式运营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西北地区首家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图书馆”案例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2021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二等奖。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三方协作建设运营公共图书馆,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合力。”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徐琳表示,碑林区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励制度,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培训、服务及制度保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服务方式和供给渠道多元化,调动凝聚起更为强大的发展合力。

2023碑林区立冬节气主题活动 

艺术即生活,高品质文化供给融入日常

“相当得赞!西安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当代艺术才俊发光发热,让城市更有温度。我恍惚置身于巴黎或者伦敦的街头……”近日,西安市民徐玮在位于碑林区太阳庙门街道的一家艺术餐厅外,聆听了由几位西安西之音音乐学校的老师共同奏响的“周杰伦作品钢琴三重奏”阳台音乐会后这样评价。

“阳台音乐会”是碑林区打造的群众“家门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通过文旅主管部门积极介入的方式,把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商圈,以免费、亲民、便捷为底色,让市民和游客与艺术邂逅,让高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把非遗集市搬上街头 

“这一刻觉得西安好洋气”“这才是城市该有的样子,而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霓虹灯”……虽然初冬的傍晚,寒风渐凛,但二楼阳台下的整条马路上,密密麻麻的是驻足欣赏的人们。

“我们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融入公共文化事业领域,携手推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要提供演出场所,我们也将在考察和多方协商之后,将更多的创新型文化服务呈现而出。”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文化科科长艾晶说。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常态化展示碑林文化 秦毅 摄

在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方面,结合群众服务需求,西安市碑林区年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展示、阅读推广、培训讲座、非遗传承等主题性文旅活动千余场次,打造了“新光奖”原创动漫大赛、“盛世碑林——书法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创新设计周”“城墙上元灯会”“夜碑林 悦生活”“老手艺 小工匠”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22项。推出舞剧《桃花令》秦腔《焚香记》,荣获第八届、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奖”;文旅精品演艺《梦长安》《大唐女皇》年均演出百余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处处有特色”的格局,让“艺术即生活”成为市民的日常。

传统即潮流,融合创新将幸福注入生活

“有意境,有美感!”“古代的仪式感令人神往,让人遐想无限……”不久前,由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指导、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出品的《团圆在哪》《在哪团圆》两部原创微电影一经上线,便“圈粉”无数,非遗及传统文化之美借助互联网钻入大家的手机中。

微电影讲述了文化馆馆长“穿越”回兴庆宫,带着一众大唐美女找团圆的故事,最终发现:我们在一起,就是团圆。“我们让非遗传承人化身演员,让碑林棉絮画、缠花、花馍、漆器等制作技艺,以及酸梅汤、唐菓子等非遗美食纷纷出镜,让广大观众尽情领略传统文化的浩瀚之美。”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表示,将继续以新颖的方式,推动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气韵、更有黏性。

同样,坐落于建国门内、西安城墙脚下,一个以菜市场为核心,集休闲、娱乐、餐饮消费为一体的“市井文化街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赋予了老城区新的活力。这里依托旧厂房改造而来,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前提下,成为碑林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手作市集、城墙诗会、展演活动、周末书集、跳蚤市场、国潮京剧节等品类丰富的活动,让其成为既承载工业记忆又极具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新地标。

碑林区小小讲解员研学实践系列活动 

“碑林区已经建成‘区、街、社区’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5.79亿元的‘区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全民健身中心’项目也预计于2024年建成投用……”徐琳表示,碑林区将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激发文化创造社会潜能、汇聚文化发展社会动能、提升文化服务社会效能,积极探索主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新路子,提供更加丰富、更为均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和游客拥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关单位供图)


责编: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