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林茶共生 人地和谐

2023-09-19 17:32 来源: 文旅中国

西南边陲,景迈山人世代与茶相伴,茶韵飘香千年。喜讯,从万里之外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传来——

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III和标准V,反映了在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航拍图 贾翔 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涉及惠民镇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

▲ 古茶山晨曦  王文贵 摄


人行草木间,是为茶。约10世纪到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发现森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有能够治病的茶树,于是在此定居。先民创造性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模式,即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茶林,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使茶林处于森林的保护之中,茶林最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以茶树为主的小乔木和灌木层,地面是草本植物,使茶树生长在立体森林生态系统中,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古茶林生态平衡,并传承至今。

人与茶树在景迈山共同生活了千年,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文化景观,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生态文明智慧。

▲ 布朗茶女  谭建国 摄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人们感恩大山的收留,珍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并合理利用山地环境。景迈山村寨围绕神山而建,以寨心为基点,集中紧凑布局,让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同时能够集约利用土地。遗产区由高到低呈现出神山、水源林—森林、茶林、传统村落、旱地、水田、河流的垂直利用模式。

说起先祖遗训,芒景村布朗族茶农南康时刻记在心间:“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

作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陈耀华十几年间多次前往景迈山。他认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保证了“林下茶”种植传统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 祭拜茶王树  谭建国 摄


在景迈山,布朗族信奉的茶魂树、傣族信奉的茶神树,见证了景迈山人对茶的崇敬之情。每年春茶发芽,山康茶祖节来临,布朗族呼唤茶魂、祭拜茶魂,祈求茶祖保佑茶林和村寨。茶祖文化既是信仰,也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引导人们适度索取,敬畏自然、感恩自然。

▲ 芒景峰神树   李伟锋 摄


苏国文是云南省级非遗“普洱祭茶祖习俗”的传承人,如今已经80岁。他曾从事教育工作40年,2004年退休后回到故乡,对布朗族文化进行挖掘、抢救。他发起倡导的《芒景村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中写道:“保护和管理好、利用好古茶资源是芒景布朗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光荣义务,每个布朗族公民都要把古茶园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苏国文将“守住申遗成果”作为生命中的最后一项事业。他告诉记者,遗产是前人留下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想要守住遗产,就要办好民族教育,加大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力度。

茂林深处,乔木高耸,小路通向因形似手掌而得名的大平掌古茶林。傣族姑娘仙贡的祖辈世代在此劳作。

年幼时,仙贡眼中的茶只是收入来源之一,家家都有,并无稀奇。在重庆完成学业后,仙贡回到家乡,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她带头组建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人们致富。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29户,拥有茶园面积9000余亩,年可产毛茶200吨。仙贡也成了景迈山远近闻名的女企业家。

▲ 古茶山旋律  杨丽仙 摄


对于景迈山人来说,古茶林不仅是生产场所,也是生活家园。景迈山人世代与茶相依,“茶,对于我们布朗族来说是一种维持生命的食物。”“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茶。”“茶是有灵魂的。”“茶,就像父母一样养育着我们。” “茶林是景迈山姑娘的嫁妆。”

终于,山门向世界敞开。仙贡与世代生活在景迈山的同胞等来了申遗成功的消息,他们心中澎湃着喜悦之情,古茶林也在仙贡心中承载了更多的价值与意义。“老一辈人千百年来都保护得这么好,我们不仅要用好它,更要思考给下一代人留下什么。”仙贡说。

历经1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全球茶叶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启动。国家文物局和云南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申遗的进程。保护管理法规体系愈加完善,村庄保护建设取得突破。普洱市颁布实施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景迈山村庄规划,为遗产区范围内15个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 手工制作茶叶  谭春 摄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遗产保护机制下保持着真实性和完整性,更替有序,充满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世代守护的家园。景迈、芒景两个村寨90%的劳动力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带动了遗产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古茶林的保护。

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胡剑荣表示,今后,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工作中,将致力于一体推进景迈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景迈山模式;健全完善遗产保护体制机制,打响景迈山文化品牌,深耕茶产业,谋划好“茶+旅游”“茶+健康”“茶+生活方式”等融合发展。


2023年9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林茶共生 人地和谐》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