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融合,是推动文化资源转化的有效路径,是培育旅游产业高效动能的引擎。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立足黄河、大运河交汇独特优势,利用丰富文旅资源,实施“旅游+”和“+旅游”业态培育工程,推动旅游与工业、教育、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产生“1+1>2”的效果。
老厂房迎来新生机
春分时节,走进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游玩的民众络绎不绝。下午到独具情调的湖畔餐厅喝茶,晚上到老厂房改造的烧烤店用餐,街头艺人的演唱四季不断,路边晒太阳的老人面带微笑。
今年75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孙传英,时常感慨米市街的新变化。她说,米市街曾经辉煌过,也落寞过,但是过去几年,这里重新热闹起来,这需要感谢政府的科学规划。
近年来,着眼保留城市文化根脉、延续市民乡愁,聊城市对位于主城区的米市街“原聊城市家具厂旧址”等工业建筑进行科学保护,美化沿街建筑外立面,对部分建筑空间进行创意利用,打造了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
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聊城市引导全市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工业旅游全域发展格局起势成型。
比如阳谷县的景阳冈酒厂先后建设陈年酒庄、工业遗产馆、酒道博物馆等14个文旅景点,形成集文化传承、非遗体验、研学实践为一体的具有景阳冈英雄文化特色的文旅综合项目,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将厂区旧址、旧车间改造为阿胶文化主题酒店,升级博物馆展陈,建设了国内单体规模较大、设计理念全球领先的工业旅游基地。
2023年,聊城市累计接待工业旅游游客300余万人次,工业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研学游塑造大品牌
每逢周末,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人流不断。馆长崔翔告诉记者,博物馆融合数字科技、微缩景观、展板图片等展示手段,全方位、跨时空、立体化讲述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水工科技、人文风情等,为游客们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2023年以来,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接待观众90万人次,成为研学市场的新宠。
研学旅游作为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如今已经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利用两河交汇文化资源优势,将研学旅游作为重点发展的旅游业态之一,打造“两河之约”研学品牌,努力将聊城打造成为冀鲁豫区域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艾新介绍,聊城市加强基地培育创建,依托国防、科技等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历史文化遗迹、非遗传承基地等资源,打造省市级研学基地92家。同时推动市域内研学资源互换,其中临清市和高唐县签订10万名研学生源互换协议,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过去几年,聊城市还重视打造特色研学品牌,深挖大运河文化研学资源,精心策划“我眼中的大运河”研学品牌,并在全市范围启动“两河之约—青春研学季”,形成具有聊城特色的研学线路体系。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打造研学行业联盟,整合研学旅游资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聊城市域内资源整合和互换。”刘艾新说。
全城掀起运动风潮
聊城市水、河、湖资源丰厚,城市建成区内湖、河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占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东昌湖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城市内湖,适合开展水上体育项目。近两年,聊城市挖掘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和品牌。
2023年,聊城市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本次马拉松共有来自世界各地70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沿途融合了湖、河、城等水城特色元素,摆放了聊城特色美食,进行非遗展示展演,让当地看到体育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未来我们计划深度挖掘水资源优势,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推动休闲度假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和旅游融合。”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去年东昌湖休闲体育公园被命名为第二批山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聊城市将坚持人文、体育、旅游三者共生共融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旅游设施和服务,丰富体育旅游活动参与形式,举办国际大学生龙舟赛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赛事10余个,聚力打造以水上运动为主题,集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旅游观光、生态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体育旅游综合示范基地。
(图片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