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打造新型艺术空间 点亮生活之美

2022-08-02 17:39 来源: 文旅中国

一个高颜值、高品位、高人气的公共文化空间对周边的文化生活环境将起到优化和提升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空间概念与建构格局被赋予了更丰富、多维的解读。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成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立足新发展阶段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力开展新型公共艺术空间场景打造,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空间品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文化空间彰显了城市和文化的关系,而文化馆的设施空间越来越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人民群众对文化馆公共空间的服务内容、设计美感也有更高的追求和期待。”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馆长郑启超介绍,目前大渡口区文化馆在拓展、构建物理空间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21年,大型国企重庆钢铁集团因改制将非钢产业3000余平方米的大渡口钢花影剧院移交大渡口区政府,区政府将其产权划归大渡口区文化馆;同时,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大渡口美术馆也在区文化馆挂牌。加上位于公园内、面积7200平方米的大渡口区文化馆新馆,目前,大渡口区文化馆已构建起两馆一院、功能互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格局,并通过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实现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与延伸、融合与联动。

“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空间升级改造方面需要关注国家建设标准,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围绕城乡发展定位和人口分布情况,应因地制宜改造现有文化馆站,注重规模合理、科学布局、特色突出、品位高雅、环境舒适、功能完备、个性彰显等。”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罗智敏谈到,文化馆在选址方面需审视文化馆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关系,关注合理规划场馆的目标效益和服务辐射范围。

社会力量参与是近几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一大特点。文化馆也在有限的空间内尝试着“引进来”和“走出去”。

谈及这方面的经验,郑启超说,近年来,大渡口区文化馆持续推进总分馆制向纵深发展,建立了总分协管为主、总分直管为辅、民营和行业文化分馆遍布的覆盖城乡、多元立体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格局,形成了“总馆带动、总分联动、分馆互动”工作模式。以总分馆制为基础,大渡口区文化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了20余个社会文化分馆;以美术馆天台为依托,引入社会力量共建茶艺文化分馆;引入社会培训机构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共同举办文化艺术培训;利用场馆空间优势建设录音棚,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团队参与建设、运营,满足市民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艺术需求。

此外,为了推动区域间文化交流、展现区域文化特色,大渡口区文化馆还依托大渡口美术馆和大渡口钢花影剧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文艺精品展示活动,如大渡口钢花影剧院系列民族音乐会、“花开的声音”露天系列音乐会等。

大渡口区文化馆与社会力量的携手,不仅拓展了文化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延伸了服务触角,其共同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愈加风生水起,为市民提供了精彩的文化生活场景,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与休闲体验。

文化馆公共空间的拓展离不开机制改革与创新。“民之所呼,文之所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题,不断推进公共文化主阵地由保基本、均等化向广覆盖和高效能转化,努力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标识。”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兆泉谈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仅要注重阵地、场景的转换更新,更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应当用改革破题、破局,把深化改革、竭力创新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

而在郑启超看来,未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需要从现在开始进行科学规划,以具有开放性、艺术性、科技性、综合性为目标,加强传统文化与本地文化、现代文化的结合,探索建立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人加入,并将文化和艺术根植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他说,目前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如优化大渡口群文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利用“现实增强”技术,为群众便捷、高效供给品牌文化活动、原创文艺精品、艺术普及课程等;搭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将文化馆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输送给有需求的人。


责编:张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