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又七夕,天长地久等着你……”
11月3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主题曲《意难忘》,由中国戏曲学院、湖北黄冈艺术学校主创和出品,湖北省文联、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黄冈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联合出品的新视觉黄梅戏《七夕传奇》将在湖北省黄冈黄梅戏大剧院精彩上演。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探索和艰辛创排,这部根据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巧节)美丽传说创作而成的全新剧目,在黄冈这座戏曲之城绽放出独有的夺目光彩。
诗意七夕: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传说“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他们的凄美爱情传说而被世人赋予浓厚的浪漫色彩。寓示着爱人的团圆,象征着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成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情字成天地,真爱安可欺。千古鹊桥在,心动七月七。
2022年6月,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黄梅戏非遗传承保护和艺术人才培养职能,由国家一级演员、黄冈艺校校长张安岚发起创意,联合中国戏曲学院、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开启创排新视觉黄梅戏《七夕传奇》、创新传承和振兴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之旅。
“我们打造这部戏核心理念是敬畏传统、守正创新,既要浪漫凄美、又要现代时尚,让中国人充分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张安岚说,“作为主创团队,要努力发掘‘七夕’深厚的文化意蕴,打造优质沉浸式文旅演艺产品,助力我市文旅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
一次次交流研讨,一次次头脑风暴。
牛郎织女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如果仅从视觉与表象上进行再创作,想要现代人接受是很困难的。
《七夕传奇》编剧、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颜全毅认为,要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契合现代人情感的新作品,必须始终注意剧情、人物设置做到分寸适宜,同时在创作定位上着力寻找题材的当代性,寻找新视觉。在创作中,颜全毅增加角色主体出发点的合理性,为王母添加了母性光环;在当代性和审美性上,编织了星空许愿、流星下凡等情景,给新媒体融合舞台表现以灵活空间。
《七夕传奇》导演、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永志认为,这部剧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述的内容是自由与秩序的对峙,主题是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追求幸福的执着精神。在人物方面,织女是美的化身、善良聪慧、大胆坚强,牛郎勤劳勇敢、执着敦厚,金牛重情重义心、见义勇为,王母是至高权力的象征、秩序的捍卫者,二郎神是权力秩序的具体体现者。
“为这台戏作曲让我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国家一级作曲、知名黄梅戏作曲家陈儒天感慨道。他在音乐设计上别出心裁,大量使用4、7偏音及#1、#2、#5、b7等变音,表达的情绪更为生动、复杂,赋予黄梅戏音乐更广阔、更深厚的表现空间。
为让观众充分感受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深厚意义和永恒情感,《七夕传奇》主创团队一方面保留了黄梅戏浓郁淳厚的地方特色、淳朴清新的音乐风格、悠扬婉转的声腔特色,另一方面不断丰富黄梅戏表演的身体语汇,在传统“四功五法”基础上,采取新的“歌舞演故事”,突出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强化整个舞台的视觉追求。
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改变传统故事的时代语境、重构了牛郎织女的相爱动机,编织了浪漫的情境意蕴,修整了王母与牛郎织女的冲突关系,打造出现代与过去时空交织穿越的情节,展现了现代青年对牛郎织女浪漫爱情的憧憬与追求,赋予“七夕节”这一传统情人节和东方爱情故事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表达。
绚丽七夕:让戏曲传承插上科技的翅膀
黄冈是戏曲大市,黄梅戏、麻城东路花鼓戏、鄂东楚剧、武穴文曲戏、罗田东腔戏、英山采茶戏六大剧种,既是黄冈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以数字化、数智化、数艺化开辟戏曲演艺产业的新领域、新赛道?作为湖北省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张安岚经常思考这一课题。
“信息时代,戏曲如果停留在过去传统的观演模式中,就无法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应该努力尝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戏曲艺术‘出圈’‘出海’蹚出一条新路!”张安岚说。
黄冈艺术学校在遵循戏曲创作规律、顺应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当代科技成果,组织技术团队将元宇宙AR、VR技术融入《七夕传奇》创排中,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关注戏曲、逐渐喜爱戏曲。
《七夕传奇》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将科技与戏曲紧密结合,构建银河、星空、天际、彩霞瑰丽奇幻情境,形成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极大增强了观演效果。
《七夕传奇》舞台设计视觉概念是“宇宙中的诗意、跨越时空的爱”。在创排中,本剧舞美设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威以中国古代“浑天说”宇宙观为空间构成形态,舞台空间由环形屏幕和中心斜坡转台构成,球形大地外裹球形天穹,斜坡平台可随音乐旋律转动,打造流动的视觉体验。
在灯光设计上,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马路、黄冈艺术学校教师陈勇充分利用干冰烟雾、激光等手法,借助星空幕、穿戴灯光设备以及定制花鸟、水纹等图案进行丰富多采的光效修饰,精心营造出天上、人间种种唯美、绚烂的场景。
在服饰造型上,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彭丁煌、国家一级造型师艾淑云为首的设计团队将3D打印的新科技以及大量新材料、新工艺运用到设计中,同时根据天上、人间两种不同环境的人物形象分别进行精心设计,使得剧中的人物英姿飒爽、仙气飘然。
在视觉效果上,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教授余日季带领元宇宙技术团队,创新沉浸式观演体验设计,构建沉浸式数字化舞台剧场、沉浸式剧场观演空间、混合沉浸式剧场空间。仰望天穹,银汉灿烂,满天星斗;喜庆的礼花从天而降,祝福的孔明灯满天飞扬;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从而创造出一个瑰丽的元宇宙世界。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让戏曲更加好看,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七夕”节日文化的魅力也因此得到彰显。
恒久七夕:打造黄冈特色文旅新IP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黄冈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重视支持下,黄冈艺校(黄冈市黄梅戏非遗传承保护中心、黄州小梅花剧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创排《七夕传奇》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深化市校(校校)合作为动力,以夯实戏曲人才支撑为重点,以助力武鄂黄黄都市圈文旅名城建设为目标,全力打造“黄梅戏+七夕”爱情主题文化新IP,为永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支撑。
为打造艺术精品和文旅流量IP,黄冈艺校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担任总策划,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担任艺术总监,带领中国戏曲学院专家和艺校优秀黄梅戏教师、青年演员王美(中国戏曲学院在读)、杨力、国家一级演员谢思琴(饰演王母)、操敏、柯辉(中国戏曲学院在读)、林鹏、夏玉珍、彭露、张金灿(中国戏曲学院在读)以及百余名师生,形成强有力的主创团队和演出阵容。尹晓东、张尧多次主持召开研讨会,对剧目创排提出指导性意见,为剧目创排把关定向,组织各方齐心协力、认真打磨,最终将这部精品奉献给广大观众。
人才培养是事业得以接续发展的关键。剧目创排过程中,黄冈艺校不断加强艺术实践和教学科研,组织广大师生在深度参与《七夕传奇》《铸魂天山》等大型剧目排演中提升职业技能。
“织女”扮演者王美为自己能饰演这一主要角色感到荣幸,认为自己参演这部剧是一次探索和尝试。她说:“我在这次表演中除了要塑造好织女这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兼顾舞美、灯光等方面的配合,努力向观众呈现最具特色的表演。”
“七夕节是中国人自己的爱情节日,星河银汉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浪漫情怀”。“牛郎”扮演者杨力说,用黄梅戏和元宇宙新科技来演绎传统节日文化,既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是新的挑战。除了演好剧中角色,生动表现牛郎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更要展示年轻一代对美好的向往,唤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对诗意人生的热爱与坚守!
下一步,黄冈艺校将继续联手省内高校和大型国企,做好《七夕传奇》演艺产品提升打磨和市场价值开发,通过元宇宙AR、VR技术打造新奇特异效果,弘扬传承七夕节日文化,打造情景旅游打卡地,形成爱情主题传统戏剧新体验、新消费,让黄冈的戏曲文化和美好的七夕爱情文化更加绚丽多姿、璀璨夺目。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张安岚表示,黄冈艺校将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创作、生产优秀的沉浸式戏曲演艺产品,助力打造常办常新、持续火爆的文旅品牌,助推文旅融合蝶变升级,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黄冈文化强市和文旅名城添彩增辉!
(本文文图由黄冈艺术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