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3-03-04 12:09 来源: 文旅中国


散落在广大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旅游,不仅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在我国,很多乡村位于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那里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聚集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乡村在各级政府和文旅部门的支持下,主动保护蕴含其间的红色文化,打造当地党员和村民的“红色精神加油站”,推动红色精神传播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目前共有红色资源1263处,其中太行山地区有300余处;具备基本红色旅游服务功能的红色景区(点)179个,其中太行山地区占43个。地处太行山深处、被誉为“焦作西柏坡”的焦作市中站区十二会村,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吹响了乡村振兴奋进的新号角。

十二会村以整体改造提升工程为抓手,修缮文物、全新布展、精心打造红色研学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村口的宣誓广场焕然一新,红色宣传长廊大气磅礴。太行区第四专区、沁博县第三区公所等革命旧址修旧如旧,全新布展。而12项红色研学活动是十二会村红色旅游的新亮点。占地6200平方米的研学基地内,战壕蜿蜒纵横,各式装备齐全,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和场景式演绎,带来与众不同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在研学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川口村开展红色载体打造、红色景点创建、红心党性锤炼、红色文化宣传等一系列工作,把红色资源“亮”出来,让红色故事“火”起来,让红色教育“活”起来。通过打造“一室一广场一阶梯”的红色阵地,将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与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红色阶梯整合利用,使农家书屋成了农民学文化、长知识、提技能、增本领的大课堂,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未来,川口村“百姓大舞台”将继续深入基层,“下沉”优质资源,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村里还将坚持以“红”字引路,将花卉大棚、红色资源、党建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农村党建+绿色产业+红色旅游”的“1+1+1”发展模式,让村民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

在一些红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的地区,继续立足本土红色文化精髓,从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打造用活现有红色资源,深挖盘活潜在可塑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路先行,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溧阳红色水西片区位于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当地在赓续红色“根”与“魂”、拉伸强村“产”与“链”、铺就为民“路”与“桥”上下功夫,2019年编制了《水西村新四军红色旅游区发展规划》。经过几年发展,水西不断擦亮“红色溧阳”名片,现已形成江苏省内首个由“村馆园校”合一的红色文旅融合片区。当地还深入挖掘竹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打造景区、集镇、乡村三位一体的红色文旅集聚区,形成了“初心红”“生态绿”两条特色主题精品线路。

在水西村,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为首的12个特色景点、1.8万多件陈列品,每年吸引着70多万人次的游客。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借着红色旅游的势头,开起农家乐、捧上“聚宝盆”。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以江南新四军红色文化为内涵,推动“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江南红色文化IP”,整合关联资源,推进红色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走进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烟筒山镇官马新村,游客会发现这个小村庄格外“红”。这里既有神秘壮观的官马溶洞,更有抗联名将杨靖宇将军驻地遗址。近年来,官马新村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以村企共建工作为契机,采取“政府+企业+村集体及农户”的开发运营模式,与官马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对接,将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全面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样板。

官马新村结合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契机,与官马溶洞景点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东北抗联红色文化游,形成了集游溶洞、学历史、住民宿、赏花海于一体的“官马新村红色乡村旅游”品牌。当地将区域内将军榻、将军壁、红色展馆、红色文化教育中心及抗联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串联,通过走抗联路、吃抗联饭等系列活动,带领游客了解红色文化中的峥嵘岁月,在红色地标中向革命先辈致敬。

官马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立生说:“未来我们会在村庄入口处建设红色文化教育中心,配备专业导游员,以官马溶洞景区及抗联历史为依托,坚持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的原则及方向,发展溶洞地质游及红色文化游,吸引东三省、京津冀等更多地区的游客。”

(统稿:韩洁,参与采写:张莹莹、秦毅、王炜、费菲)


01

广西全州:

奏响“红”“绿”协奏曲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宾 阳 摄


二月的桂林,春光明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青山绿树之间,一条绕村水泥路掩映其中,一排排桂北民居错落有致,成片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山脚,前来踏青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全州是湘江战役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是声名远播的红色打卡地。县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着全州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众多红色旧址,其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典范。

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近年来,全州县按照“红色+古色”“红色+绿色”等融合发展理念,以红色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红色培训、红色研学等融合业态全域发展品牌,在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经典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的新亮点,提高了红色旅游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红色文化软实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让乡村振兴绽放光彩。

“我们目前利用率最高的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大坪渡口和湘桂古道这3个点。大家到纪念园参观,到大坪渡口开展现场教学,到湘桂古道体验重走长征路。”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周运良介绍,还有很多参观团队通过“纪念园+毛竹山村+大坪渡口”行程,开展“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之旅。

毛竹山村距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约10分钟车程,这里因毛竹而得名,因葡萄而闻名。总面积约900亩的毛竹山村如今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20亩,全村葡萄年均产量超过100万斤,人均年收入3.5万元。

随着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全面建成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项目推进,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毛竹山村成为热门打卡地,当地的乡村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网红”村。

络绎不绝的游客为毛竹山村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一些村民张罗起了农家乐,王德利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他家一天能接待10多桌游客,除了农家饭,他还销售一些辣椒、腊肉、金槐茶等土特产,收入显著增加。“我家去年还新买了一辆车,日子越过越甜,更有奔头了。”王德利说。

“全州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打好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这张牌,需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理、研究力度,深入提炼湘江战役等历史事件中展现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红色资源的影响力,为打响广西红色旅游品牌树立一个标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全州县正积极融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盘活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不断擦亮“红色名片”,走出了一条“红带绿、绿衬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02

湖南汝城县沙洲村:

丰富“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内涵

中国文化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 青少年研学队伍走进沙洲村体验红色文化  沙洲村供图


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曾发生过的“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了全中国。近年来,无数党员干部来此重温“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的初心使命,大批青少年学子来此接受红色教育,沙洲村的红色名片越擦越闪亮。

日前,湖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汝城县召开。会上,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介绍了沙洲村依托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举措。

沙洲村所在的汝城县是湘南起义策源地、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所在地,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这里还曾发生“一张布告跟党走”等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近年来,该县深入挖掘红军长征途中在汝城发生的历史故事、革命足迹,出版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一书,打造了沙洲村、官亨村等6个红色村庄,开发了“寻初心、悟初心、践初心”“传承红色教育,推进绿色发展”等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以“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为中心,汝城建成了沙洲核心景区,围绕一个红色主题——“半条被子,温暖中国”、一个红色遗址——中国工农红军“五部一行”旧址,打造初心之地,培养一批红色讲解员,讲好一堂红色党课,做活一个红色产业,打造了“沙洲红军行”红色拓展旅游产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据谭诗华介绍,景区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突破490万人次,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初心使命教育的理想之地。

依托红色资源特色,沙洲村一方面引进了10余家企业开发文旅市场;另一方面盘活现有资源,以村集体经济投资,建成了瑶族农家乐等村办企业项目,同时,采取出租场地、商标授权、入股分红、委托经营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10年前的沙洲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000元,2022年沙洲村集体创收超过140万元。”谭诗华说。

随着红色旅游热度提升,沙洲村的人气也旺了起来,当地又借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培育起本土人才队伍。村里在广场等地规划摆设了135个摊位,开辟了近千米长的农特产一条街,吸引外出务工的群众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就业。为了让村里“人人有技能”,沙洲村组织开展农家乐厨师、乡村旅游等培训班12期,全村500人次参加培训。依托红色旅游,当地还发展了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48家,创办乡村振兴就业工厂,培训瑶绣、拼布绣技艺,村民摇身变成了“新农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

谭诗华说,当前,沙洲村正进一步挖掘“九村一库”红色旧址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完善“大沙洲”景区建设,并通过策划一系列文旅主题活动吸引人、留住人、感染人。同时,不断加强与设计院校、企业、团队合作,设计研发更多新颖独特的文创产品,不断丰富“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内涵,精心打造面向大湾区、融入湘粤赣、覆盖全县域的黄金旅游线路,持续巩固提升沙洲红色名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03

重庆巫溪县通城镇:

探索建设红色村庄新路径

侯文斌 文/图

▲  红三军巫溪历史陈列馆


近年来,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依托自身红色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赓续红色血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探索出一条建设美丽红色村庄的新路径。

长红村坐落于通城镇东南部,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长红村红色建设之路起源于一条标语——1932年冬,红三军入川驻扎长红村张家大院,设立红三军司令部,在大院土墙上留下了一条标语——“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这条红色标语历经90余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是长红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之源,2021年被确定为重庆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据了解,长红村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铸魂为引擎,挖掘提炼“红军初心、红色天路”红色精神,不断完善红色载体、布局实景剧场,加快实施“八个一工程”,即“一馆一旧址、一山一基地、一街一村落、一湖一广场”。依托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长红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打造“红色记忆”旅游品牌,打造红军山、红军湖、红军街、红军文化广场、1932剧场、非遗展厅等新业态,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上实现红色文化可沉浸式体验,突出场景融合,以实景展现、以情入景、以景带情,尽可能还原红三军入巫溪场景,拓展游客体验维度,真正将其打造建成为“渝陕鄂边区”党员干部群众接受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育主阵地。

同时,长红村大力挖掘红色故事,培育专业讲解队伍,拍摄红色微型电影,创作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红色诗、书、礼、画等题材作品,增强长红村红色软实力。

通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长红村还通过“旅游+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当地充分利用兰英大峡谷旅游资源,高标准编制兰英大峡谷景区规划,积极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逐步完善景区道路、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开发红色文创产品,让百姓实现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04

海南海口市龙华区仁台村:

传承琼崖红色基因

中国文化报驻海南记者  陈关超

▲ 红色雕塑屹立在仁台村村口,已成为当地旅游打卡地。   仁台村供图


走在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仁里村委会仁台村,古树苍翠,农会亭、宣誓广场、红色仁台长廊、羊山革命根据地陈列馆等一处处红色历史文化遗址随处可见。仁台村依托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精神,高标准打造红色美丽村庄“样板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仁台村是海南有名的红色村庄。1928年,为进行反“围剿”,当地县委机关、红军部队陆续转移到仁台根据地,后遭反动势力大举进攻。由于力量悬殊,红军撤出仁台,在此过程中与敌人激战,伤亡过半……近百年过去了,后人每每讲述当年的惨烈场景,仍泪流满面。

2022年以来,龙华区依托仁台村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以建设“五个红色样板”为抓手,高标准打造“党建强、文化兴、产业旺、治理优、生态美”的红色美丽村庄“样板村”,扎实推动当地实现组织、文化、产业、治理、生态全面振兴,奋力推动龙华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走在乡村振兴前列。

2022年10月,当地打造了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该活动以仁台村革命故事为背景,通过趣味、新奇、互动的方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英雄仁里”活动,通过不断挖掘革命故事、还原历史场景、创新玩法,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仁台村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仁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武介绍,仁台村将充分运用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等产业,讲好红色故事、宣扬红色人物、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如今的仁台村风景美如画,白墙绿瓦,高大的热带植物枝叶繁茂,农会亭、红色革命主题纪念馆、宣誓台、陈安仁陈安国烈士故居遗址等见证先烈的物证,无不感染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2023年3月4日《中国文化报》

第7版刊发特别报道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 ↓ ↓ ↓ ↓ ↓ ↓ ↓

2303047bwhbwhb07bc(1).jpg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