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泼水节期间,云南临沧耿马民族歌舞团制作的泼水舞曲四《UP耿马》一经发布,就火出了圈,累计点击量和浏览量超100亿。探究《UP耿马》爆火的现象,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文艺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必然”。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沃土开出文化锦绣花
《UP耿马》的爆火和耿马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分不开,耿马的民族文化资源绚丽多彩。全县有24种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10个,各民族在耿马这块热土上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许多民族文化瑰宝,特别是傣族和佤族两个主体民族,民族文化之光更是璀璨夺目。
耿马国保单位石佛洞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六星型器、石矛等1145件珍贵文物,反映出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勇敢。还有市级文保单位18个,县级文保单位11个,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7项。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6项,其中国家级2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白象马鹿舞),省级9项(傣绷文、滚乃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傣族漆器制作技艺、傣族刺绣、傣族女创拳、傣族紧那罗舞、傣族牛撒撇制作技艺、磨盘陀螺),市级26项,县级7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0人,县级传承人11人。
有了文化沃土的滋养,在耿马政府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在这肥沃的文化沃土上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绚烂的“花”。据了解,近20多年来,耿马傣族歌手岩更创作并演唱了200多首歌曲,在泰国、缅甸、老挝、德宏、西双版纳等国家和地区广为传唱,深受各族群众喜爱;耿马歌舞团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奏响时代最强音,2018年《涞镣•刀舞少年》获得云南省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2019年《傣族女创拳》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2020年《涞阶恩赛•女创拳》获得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一等奖;2021年原创民族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获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导演奖和优秀作曲奖;2022年《嘎朵》获得云南省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2019-2023连续推出泼水节系列MV《泼水舞曲》《栽音音》《利叠叠》《UP耿马》,从火遍傣乡到红遍国内外;2022年被表彰命名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2023年绿美建设中拍摄的歌曲MV《耿马的路》受到表扬……
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并将之搬上舞台
2012年耿马民族歌舞团重组,团长王峰带领最初的7个人,克服重重困难,以对民族文化满腔的挚爱和坚持不懈的执着,勇敢地直面各种挑战,他们走遍耿马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探寻历史遗迹,挖掘平凡而意味深长的故事,访谈寂寞坚守的文化传承人,多次深入孟定、四排山、勐永、贺派、勐简等乡镇深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耿马这片民族民间文化的厚土上恣意徜徉,申报成功了一大批国家、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了一大批经典节目。用汗水铸就功底,用智慧浇灌灵感,用热爱成就梦想。
如今,耿马民族歌舞团已经发展到35人,创作了众多高质量有深度的文艺节目,编排创作讴歌党的光辉历程、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的作品30余个;反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人民安乐的作品50余个;反映民族民间文化、非遗项目的作品40余个;赞扬公安战线、医疗战线、环卫战线等各条战线的作品20余个。
王峰带领着他的队员们创新文化传播的理念和手段,拉近了人们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这些傣族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出四射的生命力,让傣族传统文化重新回到了年轻人的视线中来,吸引着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度,进而产生更多连接的可能。看耿马民族歌舞团编排的舞蹈,你很难不被他对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坚守之情、传承之道所打动。每个节拍和动作都衔接得天衣无缝,用充满想象力的肢体语言勾勒文化的轮廓,音乐和情感的表达也总是恰到好处。
从歌舞团重组至2016年这四年时间,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一班人奋蹄耕耘,积蓄力量,像浴火的凤凰,渐渐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从2017年开始,他们开始崭露头角,在市级的各项比赛中斩金夺银;2018年在省级比赛中收获颇多,得到了云南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201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了表演类节目一等奖。2000年疫情来临,各项演出和比赛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耿马民族歌舞团不骄不躁,静下心来,专心打磨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2021年参加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荣获优秀导演和优秀作曲两个大奖;2022年春节期间,组织迎新春线上活动——趟过岁月的那些歌,录制播出了十期节目,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点赞。舞蹈《嘎朵》再一次让歌舞团登上云南群文艺术的最高殿堂,荣获“彩云奖”。2023年,耿马民族文化迎来“进喷式”大爆发,《耿马的路》《UP耿马》《耿马的佤》、“水姑娘”和“白马小伙”选拔赛、“非遗元素花车夜间巡游”“中缅友谊歌汇”“水迪泡沫万人狂欢”让耿马火出了圈,其中《UP耿马》的点击量和浏览量超过了100亿次。
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发展
耿马民族歌舞团发展和耿马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据了解,从民族歌舞团重组之初,耿马县委、县政府就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2015年开始,每年给歌舞团100万元,用以支付临时聘请演职人员工资,保障歌舞团的基本运转。歌舞团完成每年70场的送戏下乡演出任务,保证完成春节、泼水节、青苗节三场大型晚会的编排和演出。为了使歌舞团成员能够有排练和生活的场所,还将老法院办公楼划给歌舞团使用。每当歌舞团取得国家级、省级的奖项时,耿马县财政还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2019年歌舞团创作的《傣族女创拳》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后,耿马县政府召开了庆功会,给全体演职人员极大的肯定和奖励,让他们更加坚定信心。2022年国有院团改革,耿马县委、县政府把下拨给歌团的资金从100万升高到200万,同时还有80万元的文艺精品创作经费,并同意民族文化工作队的“老人”按政策规定提前退休,以逐年增补编制的方式,更换新鲜血液,增加高精专业。
在此基础上,临沧市市长在耿马县委书记、县长的陪同下,亲切看望了歌舞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并从市长专项经费里划出20万元补给歌舞团用于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县长在县财力非常紧张的前提下,拿出20万支持民族歌曲原创歌手岩更在县文化馆更新提质录音棚。针对歌舞团排练厅和住宿楼面积小、房屋陈旧的实际困难,邀约多家部门共同研究如何编制项目、争取项目,如何合理化地把闲置的国有资产利用好,创造更大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
“给一分的支持就要做出十二分的成绩,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这一直都是歌舞团秉承的理念和对自身的要求。
民族歌舞团对内反哺群众 对外宣传耿马
近年来,耿马民族歌舞团始终活跃在基层,每年送文艺下乡70-90场;还要开展“文艺进社区”“文艺进企业”“文艺进校园”“文艺进军营”专场演出,不少于80场;派出编导和文艺骨干深入基层组建了33个文艺队,指导他们在乡镇间进行联合巡回演出,每年不少于60场。
此外,他们还就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风廉政、法制宣传、民族团结等主题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宣传演出。春节、国庆节、泼水节、青苗节等重大节庆,更是他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晚会让人目不暇接,让群众大饱眼福。每年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少于200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艺术回流”接受广大群众检验,真正做到民族歌舞来自民间又回馈民众,像傣乡佤寨的山风一样自由自然。抓住耿马文化的根,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滋养耿马这块土地,牢牢守住边疆文化的阵地。
耿马民族歌舞团在耿马这块民族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艺术之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除了反哺自己父老乡亲外,还向外人展示了傲人的身姿。2017年2月,耿马民族歌舞团受云南省侨办邀请代表云南侨界到马来西亚进行巡回慰侨演出,受到马来西亚王室的接见;2019年受邀参加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和平建设30周年文艺演出;受邀参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艺术节;在“临沧号”列车进行旅游宣传演出;2019年,受上海市崇明区邀请,到上海演出24场,还到著名的上海“梨园”进行演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同年还分别赴红河、大理、昆明等地参加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非遗日系列展演活动;2020年受邀参加上海进博会非遗展演8场次;2023年5月,在市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在缅甸内比都举办的第四届中缅边交会,为临沧增了光。6月受邀参加上海首届陆加嘴茶文化艺术展,深受好评……
“梅花香自苦寒来”,再转过来看耿马的文化现象,让人深切体会到,看似光鲜亮丽的舞台呈现,背后有多少人在为之付出,有政府部门的关心,有广大民众的支持,更有一班子文化人不屈不挠地坚守和耕耘、传承和创新、开拓和进取,才有这来之不易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