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交响乐团带来了13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场音乐盛宴。其中,西藏爱乐乐团作为一支并不为人熟知的队伍,在展演中充分展现了自身实力与风采,开始为更多观众和业界人士所知晓。
鲜为人知的交响乐团
说起西藏的音乐艺术,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神秘而古老的旋律与藏族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而有一支乐团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观念。他们从雪域高原走来,带着富有西藏民族风情的交响曲走进内地观众的视野。
在此次展演中,西藏爱乐乐团带来了原创西藏题材交响曲《古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古格》以公元前10世纪建立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为灵感,包含“序—古格抒怀”“古格风云”等5个乐章,不仅巧妙结合了西洋管弦乐与达玛鼓、扎年琴等藏族传统乐器,使乐曲气势恢宏而不失悠扬婉转,演奏时还加入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札达“卡尔玛宣”舞,既保留了交响乐风格,又展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专家认为我们的作品民族风格浓郁,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通过这次展演,乐团的努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党委副书记、团长高英说。
未曾停歇的前进步伐
2002年,时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团长的藏族指挥家俄珠多吉组建了西藏爱乐乐团。组建之初,由于编制不全,乐团急需音乐人才稳固团队来开展演出。因此,当时乐团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管弦乐队为基础成员,每当需要参加演出时,就会邀请拉萨市歌舞团、山南市艺术团、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等的管弦乐队成员进行援助,补足缺少的乐器声部。
在缺乏乐手、声部也不足的情况下,西藏爱乐乐团走上了漫长的发展之路。“一开始,乐团通过整班定向委托培养的机制为团队培育乐手。”高英告诉记者,从前乐团想要培养人才,需要先向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申请,获取相关培养计划的批准和编制后,再联系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内地艺术高校单独组织艺术类招录,以班为单位开展定向委培,学生毕业后只要通过考核,就会成为西藏爱乐乐团的新成员,在团内继续深造。随着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如今乐团改为公开遴选和招录乐手,还会到内地开展人才引进计划,班底已经基本稳定。“现在,乐团的管弦乐、民乐与打击乐手共40余人,已经没有外借人员了。”高英说。
在不断建设团队的同时,西藏爱乐乐团每年也通过大量创作和演出来强化业务能力。自组建以来,乐团坚持举办西藏自治区新年音乐会20余年,每年还会进行不少于100场的公益演出。2009年起,西藏爱乐乐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2015年,又在此基础上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机关、企业、社区和军营的“五进”活动;从2011年至今,乐团每年都会前往各企业、学校等机构开展“三颂”艺术党课,不仅积累了深厚的演出经验,也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团体的带头作用,为推动西藏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曾经到西藏大学、拉萨市第八中学和堆龙德庆区第二小学等多个学校,为学生们演奏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进行艺术教育和普及。”高英表示,除了演出,乐团成员还会向学生展示乐器并进行讲解,让更多西藏孩子有机会了解管弦乐。
在完成演出任务的基础上,乐团的步履也不曾停歇,他们时常走出西藏,在全国各地的演出中与同行切磋技艺、锤炼自身。2010年,乐团参加了国家大剧院第二届“交响之春”全国交响乐展演;2017年进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西藏春天》全区巡回演出;2023年,又参加了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并获得优秀作品的荣誉。
向着更远的地方前行
今年的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结束后,西藏爱乐乐团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进一步规划。“展演后召开了座谈会,专家们对《古格》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与建议。”高英表示,日后还将在西藏自治区内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与乐团进行研讨,争取把《古格》打造为更具影响力与传播力的作品。
经过此次展演,西藏爱乐乐团除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更感到要继续加强创作,打造一批传得开、留得住、叫得响的作品。高英认为,尽管乐团已经创作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欢歌起舞》和《洁》等优秀曲目,但仍然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因此,要推动创作人员在采风和创作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代表西藏地域特色、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曲目。
在团队建设方面,乐团也将继续采取行动,吸引更多乐手加入。现在,乐团的组织架构虽然比过去完善,但由于一批成员到龄退休,班底从原本的双管编制变为单管编制,仍然面临建制不全的问题。据了解,乐团将在做好“传帮带”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并在演出活动中与全国各地的院团积极展开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