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以中国美食、旅游、文化等为主题,拍摄短视频的“洋网红”不断涌现,并凭借高流量和高人气在互联网逐步占据一席之地。其中,也不乏以海外受众为传播目标群体的专业网红。对海外最有影响力的某视频平台短视频进行统计发现,美食、旅游、在华生活为中国主题视频中最受追捧的题材,特别是中国美食,在播放量前100的有关中国的视频中,美食主题的视频以44%的比率位列第一。
在海外平台,中国美食街拍较受欢迎,视频结构一般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拍摄美食制作过程,一般在厨房拍摄,拍摄的同时对过程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品尝美食,表达品尝之后的感想并为食物打分;第三部分是对当地人的采访,采访对象多为美食店老板或同来品尝美食的路人。
“洋网红”短视频从“他者”的视角来讲解中国文化,让“他者”进入到中国文化传播中来,通过与受众之间的“凝视”与“被凝视”,实现两者间的互动,增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影响甚至改变了受众的原有观念。从受众的评价反馈来看,短视频对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正向作用,受众常在观看后产生要来中国完成自己美食之旅的愿望。此外,除去对美食本身的关注,视频还引起海外受众对中国地域文化、中国风土人情以及汉语的兴趣,因此萌生学习汉语想法的也不在少数。 “洋网红“视角下的中国风土人情以及他们或标准或不标准的汉语,引起海外受众的共鸣,产生效仿的愿望。
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密切关注海外学习者的中文学习兴趣、学习互动体验以及互联网时代的中文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国际中文潜在学习者为目标群体的短视频恰恰实现了上述三点的有机结合。国际中文教师肩负着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以及中文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任,“洋网红”短视频的传播,可以对国际中文教师产生以下启示:
首先,应重视中文学习者在中文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华国际学生,他们在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深度接触中国,借助网络和自媒体分享自身在华的经历,所见所闻,语言学习的过程,人际交往等,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生活,立体地展示了中国形象,为海外受众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口,现身说法更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021年4月,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创办了“熊猫叨叨”视频号,外国留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笔调书写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将“中国故事”讲出来,写出来,通过网络,展示真实的中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应重视短视频制作、发布等新媒体工具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创新学生作业、实践活动等的内容和形式,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新媒体软件工具的能力,提升中国与中国文化理解的表述能力、汉语学习水平的展示能力。过去的几十年,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成为中高等教育接受者必备的能力。而现今年代,智能手机降低了摄影摄像的技术门槛,图片与视频处理工具极大丰富且易于掌握,照片处理与视频剪辑应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必备的技术与能力,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
最后,重视短视频作为课内或课外中文学习素材的作用,搜集甚至组织学生制作相关短视频学习素材。短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丰富,应用场景多,综合性强等特点,且兼具趣味性、时效性等特征。无论是可以引起学生中文学习兴趣的还是对模拟具体中文使用场景,或对中文学习答疑解惑的短视频,都可能为中文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际中文教育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与创新愈发重要。短视频以其细腻动人的情感,更加生动地传递着信息,以民间视角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更容易让更多人感受理解,并引发观众共鸣。将短视频应用于国际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地实现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人才培养目标。
(程妤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王容系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