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戚建民
戚建民先生(1940年10月—2024年1月)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东张庄村,196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幼年时酷爱美术,尤其对武强年画情有独钟。1959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河北泊头师范学校,攻读美术专业三年。参加工作后,历任武强县周窝乡党委书记,武强县文化局局长、武强年画社社长、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等职,是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博物馆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先后获得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他的精湛技艺与杰出成就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聘请为专家组成员,并被原河北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深信艺术是民族的,也是属于人民的,他先后把自己创作的十余幅年画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览馆,并被该馆永久珍藏与展出,他创作捐赠的七十七件武强年画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珍藏展出。他还为武强年画博物馆捐赠版画三十余幅,年画一百余幅,并被永久珍藏与展出。这些宝贵的艺术精品将和他的名字同放异彩,永留人间。
从青年时代起戚建民先生就为武强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历经战火和动乱,已经毁灭殆尽、濒临灭绝而痛心疾首,担任文化局局长后,他的艺术才能得以发挥,他带着县委政府的重托,带着对年画艺术的热爱,从省会到北京,一直为武强年画的保护、发掘、整理多方奔走呼吁,引起了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的高度重视。
1983年,在文化部和河北省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筹备组建了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出版单位——武强年画社。1985年又筹建了全国第一家县级年画博物馆,在专业人员较少,资金设备短缺,原始年画资料损失严重,陈列整理经验不足等各种困难的条件下,他以身作则,即当设计师又当陈列工,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出色完成了年画博物馆的第一期工程建设和陈列工作。共展出原始武强年画千余套,收集了年画资料两千余件,使武强年画有了自己的殿堂,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保护。
图:建设武强年画博物馆期间的戚建民并任博物馆馆长
为尽快把武强年画推向市场,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他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成功组织举办了三届年画艺术节,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首次在国家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武强木版年画展览,进一步扩大了武强年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年画艺术之乡”。年画艺术节期间,成功接待了27个国家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赴武强参观考察,使武强年画在海内外有了较大影响。
他退休后,为了传承和挖掘武强年画的历史渊源,他集中精力,重点开展对武强年画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他投资50多万元创立了戚氏工作室。培养雕版、套印人才30余人,使武强年画在创作形式上除保留原特色外,更加艺术化和富于装饰性。在刻、印等关键技术环节上发明了新技法,使作品色彩更加鲜明富有层次,具有浓郁的民生气息,画面朴素,线条流畅,意境高远,既有历史的凝重,也有时代的气息,形成了武强年画的独特艺术风格。
图:戚建民《瑞虎》木版水印作品
为发展武强的年画事业,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余热,他对年画实行拯救和传承并举,设计和市场并重的发展原则,以自己工作室作为传承发展武强年画的平台,集中精力对武强年画进行了文艺理论上的探讨,为充分体现年画制作各个环节上的相互关系,他系统总结出了年画创作的二十五字基础理论:“设计是灵魂,绘稿是基础,刻板是关键,印刷是保证,装裱是完善”的整体艺术理念,他以这样的理念,对传统年画翻刻了《狮子滚绣球》《瑞虎》《状元及第》《五福捧寿》《双龙》等传统武强年画100多套画版,印出来的年画色彩更鲜艳,形象更逼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连海看了他的新作来信评价说:“印色工艺已与传统有很大不同,色彩浓丽、均匀,非常古朴,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保护抢救。”中央美院教授薄松年也称赞说:“戚建民以强盛的精力和蓬勃的热情在民间美术的阵地上发挥作用,将珍贵的传统古版年画加以刻印,在雕印技艺及选料用色上悉心钻研,不仅保持传统风格品貌,而且质量更求上乘,遂使武强木版年画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图:戚建民《三鱼争月》木版水印作品
多年来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在全面研究武强年画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对武强年画的抢救和传承。2003年10月,武强在旧城村贾振邦家抢救出一批老画板,其中《三鱼争月》在武强是绝版,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这块画板的深厚内涵曾发表专文论述,2005年还被选为中国民间文化基金会的会徽。为把《三鱼争月》这幅年画传承下去,戚建民反复构思,把原来残缺的墨线版画复制成色彩鲜艳的新版年画,投放市场后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
图:戚建民&冯真《春满人间》木版水印作品
图:《水月观音》线板
图:戚建民《水月观音》木板水印作品
在传承发展武强年画的同时,戚建民一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心态而奋力拼搏。2008年,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他与中央美院教授、老画家冯真共同制定选题,绘制出草稿后又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修改,联手创作了反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年画《春满人间》。2009年,戚建民又倾力刻印了一部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武强民间木版年画精品选》四开精装大画册。从2009年到2011年期间,他又以民间人人都涉及的十二生肖作为素材进行年画创作,经过反复推敲和三十多次的修改,最后以武强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的艺术风格和民间广泛崇尚的“仁义礼智信”为文化底蕴创作的12幅为一套的《五福生肖图》,投向社会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2011年在吉林召开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民间美术“乡土奖”评选中荣获金奖。
在长期的年画创作实践中,他对版画制作工艺和用料着色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形成一套新的制作模式,使新印制的作品色彩更加鲜艳和谐,画面更加精彩亮丽,其成果在1996年至1997年,应日本民艺馆邀请,参加了中国民间版画第二、三届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及武强年画的风格特点”、“武强年画传统颜料复原的研究”等论文。其后与英国、越南、日本、俄罗斯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版画家建立紧密联系并就民间版画艺术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于2006年在香港艺术馆应邀进行了制作工艺演示,传播年画工艺,孕育艺术的种子。
戚建民先生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武强年画的发展创新上,使前景暗淡的武强年画再度枯木逢春,焕发生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系杨琪顿教授在给戚建民先生的亲笔信中写到:“戚建民老师您好!叫您一声老师,绝非市井俗人说的客气话,您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老师,是您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我长期有一个看法,无论有识之士如何呼吁,无论艺术专家有多大的能量,民间年画的前途是暗淡的,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或快些,或慢些。理由一是由于生活的变化,二是由于年画艺人本身的局限,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看了您的十二生肖,使我眼前一亮,好像一道红光射进了黑暗的心灵,谁说年画不能够创新,谁说年画不能够适应新的生活?您的画笔真正地改变了我的观念!发自内心地叫你您一声老师,戚建民老师,对于中国的民间年画,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从今天开始,我永远叫您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
戚建民先生在杨教授的鼓励下,夜以继日利用余生的有限时间,将传统题材版画分类整理、修正,重新刻制了武强传统版画二百余种;手工制作木版水印真品画册“武强民间木版年画精品选”一、二册,“武强戏曲窗花年画精品选”一册,新创《五福生肖图》一册。现存刻版二百多套。新《春满人间》《福寿无疆图》《五福生肖图》(一套十二张),其中《五福生肖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乡土奖”金奖。大大提升了武强木版年画的艺术水平。在文化艺术界,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戚建民先生的作品引领了时代潮流,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和榜样,他的艺术之花,永开不败。他的艺术之果,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作品永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和力量。
( 图/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