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承载和记录作用,是中华民族源起、形成和演进的实证,是各民族荣辱与共、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团结统一的见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凝聚各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便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与开发的物质文化遗产见证。这件汉代织锦护臂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把天文、历史事实和古代的阴阳五行哲学相融合,深刻地揭示了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及其历史发展脉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等十大门类。维吾尔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传统回鹘服饰图案纹样的基础上,接受中原苏绣与京绣技艺,吸收中原汉民族的图案纹样融合发展而成,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是维吾尔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最有力的见证,是“民族融合活化石”。“念说”是锡伯族曲艺曲种,内容涵盖锡伯族民间故事,同时,汉族演义小说亦占据较大比重,比如《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精忠岳传》等经典之作。此外,“念说”也吸收了现代小说,诸如《新儿女英雄传》《小二黑结婚》等,不断创新发展。“念说”的产生、发展和传承,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念说”在丰富和充实各民族群众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知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生动体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要全力推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构建覆盖文化遗产识别、保护、传承、发展全过程的文化遗产创新体系,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同时应注重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推动文化遗产创新利用融入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
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和保障,提高传承水平和传承能力。提供技能服务保障,完善传承人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生活服务保障,拓展商业化收入渠道,提供国家扶持基金。加强创业服务保障,为传承人提供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要做好文化遗产研究和理论阐释工作。采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进行深入系统阐释,让文化遗产从专业走向大众,让各族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使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重价值,对内提供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对外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