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1953年,鄂伦春族人走出大山,来到呼玛河畔建立新村。70年来,村里整齐排列着宽敞明亮的新式房屋,展示着鄂伦春族人的新生活。虽然早已告别传统的狩猎活动,但承载着民族特色的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依然传承有序,关金芳就是其中一位潜心守护者。
▲ 身着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关金芳演唱民族歌曲 张礼敏 摄
印刻在骨子里的声音
关金芳是在民歌声中长大的、土生土长的鄂伦春族人。
太爷爷关珠路托是关金芳的民歌启蒙“老师”。今年68岁的关金芳,仍然张口就能唱出太爷爷当年教给她的童谣:“春节到,春天到,二月到,天变暖,三月到,雪始融,四月到,雪全化,五月到,草始生……”这些童谣的内容大多包含着鄂伦春族人对自然的认知和经验,幼年的关金芳正是通过这些歌谣获得对于自然、对于人生最初的认识和理解。
在鄂伦春族人的生活中,民歌是很重要的交流方式。鄂伦春族民歌的唱词大多使用的是鄂伦春族古语,呈现丰富而多变的波浪式韵律。
“民歌就是语言,记载着鄂伦春族人的民族智慧;民歌就是回忆,唱起歌就仿佛回到过去;民歌就是生活,表达着鄂伦春族人对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蕴含着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关金芳动情地表示,人民用歌声亲近土地、亲近自然,善待生灵。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一代又一代的鄂伦春族人民中接续传承。
拓展民歌传播新空间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爷爷听着关金芳的歌声感叹,许多族中老人相继离世,不知道这样的歌声可以在年轻人中传承多久。爷爷的话让关金芳深受触动。她想,记忆会随时间而衰退,但记录却可以永存。从那时起,还在上初中的关金芳就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用最简单的数字简谱,记录村中族人的歌声,这对没有文字、不善书面记录的鄂伦春族人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创举。
2003年,中国音乐学院启动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建设”项目,搜集和录制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北方民族传统音乐,关金芳也应邀参与其中。按照原定的项目计划,每位民歌手需要录制5首民族传统民歌,而关金芳掌握的民歌和曲谱却远远超过这个数量。“有1200余首,还有一些采风中发现的歌曲没有记录在内。”她说。
经过多年的记录,关金芳积累了大量的鄂伦春族民歌资料。她从中整理出一些文本,结集成册,还和当地教育局合作,编选了一些适合儿童学唱的鄂伦春族民歌,作为校本教材走入校园。不过,关金芳依然觉得可以做更多,希望能够将手中的资料做一次完整细致的整理,出版一本正式出版物,让鄂伦春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好民族家园“护林员”
以民歌为代表的鄂伦春族口头传承是其语言、传统、历史、文化赓续至今的重要载体。但是,在信息知识高速传播、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传统的日常对话语境已经难以重现,民歌的传承现状颇为严峻。
2018年,关金芳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传承人。她始终奔走在民歌传承的第一线。通过记录曲谱,进行抢救性保护,把鄂伦春族优秀传统民歌留存下来;通过编排民族特色节目,奔赴各地演出,让鄂伦春族民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过对年青一代的传帮带,推动鄂伦春族民歌文化代代传承。
关金芳还是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鄂伦春族萨满服饰手工技艺和鄂伦春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从挖掘抢救到记录整理,从研究保护到创新发展,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
在关金芳组织成立的“白银纳乡鄂伦春民间艺术团”中,全村300多人都是团员,还有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他们倾心编排了民族服饰展演、《从远古走来》等大型节目,以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文化图景,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展现鄂伦春族民族历史和文化魅力。他们深知,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拥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富足。
2023年10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7版刊发特别报道
《尽心守护民歌文化家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