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中旬,山东省16地市文化馆馆长培训班在枣庄市举办。开班式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抛出一个议题供大家讨论,即“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弘扬如何创新拓展”。
这个议题,既是非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的领域,也是过去几年山东推动非遗工作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也通过系列举措取得了部分成效。
各界能从多个角度观察非遗。文化学者看到的是其民俗属性,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贡献;旅游市场从业者看到的是非遗的价值转化,尤其在增加产品特色上的作用;而在更广泛层面,非遗被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认知地域文明的窗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蓝海宝藏”。
非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民众有如此高的期待,怎样实现非遗的高效率保护传承?山东的答案是“务实”跟“创新”。
所谓“务实”,就是不搞虚的,研究非遗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倾听传承人的想法,顺应市场的趋势,从“兴文化”的高度来认识项目,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项目。
比如,连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认定1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承办2023年全国“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启动仪式暨山东省非遗年货大集活动,打造了一批非遗网红,在文化和旅游部通报中连续3年全国领先。推出黄河入海非遗之旅等27条山东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街区等28个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所谓“创新”,即跳出非遗干工作,跳出山东非遗干工作,能够以开阔的眼界,真正实现保护传承理念的解放,注重资源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梳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新时代,能够把非遗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比如,为增强全省非遗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能力,山东积极推动非遗融入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山东坐拥黄河、大运河的优势,2021年和2023年两次成功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已成为全国唯一聚焦黄河、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的特色活动品牌,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创新奖。
同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年产值16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余万人,命名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60个,认定省级文化生态名村名镇各20个。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抓住非遗事业发展的规律,善于联动社会力量,以开放的胸襟、活泛的思路开展非遗工作,山东非遗事业定会迎来又一个“艳阳天”。
(图片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