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非遗 | 将侗族大歌唱响世界——参加“一带一路”活动侗族儿童演出团体侧记

2023-10-27 09:07 来源: 文旅中国

10月19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村民们身着盛装、翘首以盼。晚上7点,一辆大巴车停在了村口,乡亲们立刻载歌载舞,小小的山村热闹的像过节一样,此时他们正在用侗族最高礼仪迎接22名小朋友回家。


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访领导人夫人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当时为外宾们表演《阳雀歌》《青蛙歌》《侗歌汉语都要学》三首代表性侗族大歌的正是这群小朋友。“小小阳雀学做窝,细细娃儿学唱歌,细细阳雀飞过坡,细细知了树上落……”天籁之音久久回荡在展厅,深深打动了各位来宾,来宾们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她们被孩子们淳朴的笑脸、纯净的声音打动,并纷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出发,去北京!

孩子们的家乡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离县城25公里,人口约4100人,被誉为中国“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以村民爱唱歌出名,可谓“小孩能说话就能唱歌”,是久负盛名的“侗歌窝”。侗歌就是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gkal laox)”,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曲调高亢婉转,结构严密精美,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些歌曲以天地、山川、动植物等元素为主题,通过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这次选取的三首歌曲,就是孩子们从小在田间地头时挂在嘴边的歌曲,描写的是贵州自然风貌和生活环境。

参加这次活动的小演员们,共由14名女童和8名男童组成,平均年龄仅9岁,最大的孩子也不过10岁,全都来自村中唯一一所学校——位于村寨西北角的小黄村小学。这些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平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很多孩子还从未走出过村寨。

还记得刚接到任务时已是9月28日,马上就是“十一”黄金周。为了能在要求时间抵京,孩子们由5名老师带队,于10月2日早上7:00从家乡包车出发。从小黄村到从江县县城、再到贵阳市区,最后抵达北京大兴机场,历经12个小时,一路辗转而来。“来的时候并不知道到底参加什么活动,也不知道要待多久,只觉得既然来到北京表演我们家乡的侗族大歌,就一定要完成好!”本次活动的带队老师之一——贵州从江县文化馆副馆长梁正英说。

初识与排练

10月3日,侗族孩子们第一次到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初见时,孩子们都极为腼腆,问询名字的时候,很多孩子羞涩的“嘿嘿”一笑,轻声细语说了名字后便躲在老师身后,黝黑的小脸上泛出粉色的红晕;但真正唱起歌来,他们却毫不怯场,第一次开嗓便惊艳四座,不禁让人感叹,真是天生的“歌唱家”!

从这天起,这群侗族小朋友们几乎每天都要早起来馆彩排训练半天或一天的。对这群从生下来便跟随家人学唱侗歌的孩子们来说,反复练习演唱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表演时定点站位、表情管理、肢体动作、队形变换的练习,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状态和活动需求反复演练,为确保正式演出当天呈现出最佳效果,孩子们在馆里一天至少要唱上十几遍,站上好几个小时,但从没有觉得累。 

排练过程中,有人用英文随机问了一位小朋友“What’s your name?”没想到小朋友自信大方的用英文回答出了自己的姓名,让在场的人们为之一惊,后经询问侗族带队老师得知,小黄小学在三年级已经开设了英语课,所以歌队中部分孩子们有一定英语基础。得知是一次外事活动后,小朋友除日常唱歌训练外,又加设了英语课,由馆方老师和小黄村带队老师共同授课。白天在馆时,孩子们会学习一些简单问答的英文短句,晚上回酒店后,年纪大的小朋友也会主动帮助年纪较小的小朋友纠正发音、进行对话,孩子们聪明好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很是打动人。

丰富的馆内学习

毕竟只是一群孩子,由于白天训练比较辛苦,有些年龄较小的女孩在晚上回到酒店后也会哭着说“想妈妈、想回家”,但第二天来到馆后,又立刻开心兴奋起来。为了让孩子们更快乐的训练、生活,馆里的老师们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社教活动。

10月16日,在馆方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了“赓续文脉——中国文房艺术展”,其中陈设了中国古今历代文房器物600余件,内容涉及哲学、美学、家居、音乐、香道等多个领域。一进入展厅,孩子们就好奇的四处张望,在老师的讲解下,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那些精美的木质笔筒、玉石印章。这次展厅之行,不仅让孩子们第一次领略了各类文房器物之美,还了解到文人八雅、文房四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让侗族孩子们眼界大开,侗族儿童潘智敏兴奋的说:“第一次知道原来古代文人的书房是这样,真漂亮呀!”

“孩子们还有幸参与了一次馆内的‘乡村美育行动’——敦煌壁画团扇彩绘课程,”每每谈到这场活动,梁正英老师都格外激动:“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这些来自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欣赏到中国如此壮观美丽的壁画作品,还了解到了敦煌壁画在丝绸之路中的价值,了解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看到他们在画团扇时那么投入,我心中自豪与喜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侗族儿童陈芷伊说:“我太喜欢在这里上课了,真希望学校的美术课能搬到这里上!”

为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在馆生活,馆方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小礼物——一套水彩笔和印有馆logo的学习笔记本,希望孩子们用本记录在京的点滴、用笔绘制美好的未来。侗族女孩潘晴接到赠送的礼物时,高兴的跳了起来。

生活在北京

10月的北京已经微凉,孩子们单薄的短袖在一群已着秋装的成年人中格外显眼,有些孩子脚上的鞋明显偏大,甚至有的孩子穿的是成年人的鞋子,走起路来看着让人心疼。活动组委会很快就给孩子们采买了适合秋季穿着的长袖运动服、合脚的鞋子、保温杯等物资。孩子们立即换上了新买的衣服,把水杯抱在胸前,暖意从身上汇入心里。因为贵州饮食习惯与北京不同,保障部门备餐前常会问孩子们想吃什么,并按照他们的反馈准备鸡腿、排骨、扁豆焖面、西瓜、哈密瓜等食物,这些对于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孩子而言是少见的美味佳肴。但老师们很快发现孩子们取餐经常只打了很少的食物,问他们为什么刚刚还在喊饿却只吃这么点时,孩子们都会特别懂事地说:“我怕浪费,我吃完这些再去取。”

由于正值北京换季、感冒频发的日子,有多名歌队的小朋友出现头疼、感冒、低烧、流鼻血、嗓子发炎发干等等不适症状,主办方了解情况后,立刻给孩子们准备了药品,并紧急联系了与孩子们住处最近的医院作为定点救助地点,以备不时之需。侗族带队老师每天彩排回酒店后都要给生病的小朋友们煮药、喂药,很是不易。因担心演出当天有小朋友身体状态不好,老师们还要做好有孩子不能上场的演唱队形及合影队形准备,并要小朋友们每天彩排时进行演练。随着演出日期一天天临近,临时状况却频频冒出,连领唱的蒋晗明也出现了嗓子发炎的情况,带队老师急在心里,却要表现镇定,他们一边叮嘱蒋晗明要按时吃药、多喝水、早睡觉休息,一边挑选、培训领唱B角,懂事且好强的蒋晗明一边乖乖按时吃药,一边倔强的要求自己每天跟着大家一起认真训练,不到两天就有惊无险地痊愈了。

有两天没有彩排安排时候,主办方还组织孩子们参观了天安门、北京奥运体育场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天安门广场真大啊,比我从照片上看到的大多啦,我太喜欢北京啦!”,侗族儿童潘亦萍激动地说。

潘姓是贵州从江县小黄村的第一姓氏,这次22人的团队中,姓潘的小朋友就有14人。刚开始,孩子们的名字容易叫混,随着一天天的相处与陪伴,孩子们的个性一点点显现出来后,就容易分辨了:领唱的蒋晗明和站在表演队形最中间的潘智敏都是10岁,是歌队中年龄最大的,有大哥哥大姐姐的气质,相对也更自信、不怕生;8岁的陈芷伊正在换牙期,空缺的门牙一点都不影响她开朗爱笑的性格;9岁的吴韩丽站在表演队形最左边,无论表演还是听讲时脸上始终挂着安静的笑容;9岁的潘晴爱忽闪着长睫毛,当她微笑着说“姥姥在家里不小心受伤了在医院抢救呢”,听的人会心里一紧:这些孩子还是太小了,小到还不懂得担心与发愁。

最重要的演出

10月18日,迎来了最重要的一次演出。早上5点,老师们就把孩子们叫醒。梳发型、着服饰……大家有条不紊的准备着。最后排练的时候,仍有个别调皮好动的学生一唱完歌就松懈下来,站不直、抠鼻子等小动作不时出现,老师们就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叔叔们举例,唤起孩子们心中榜样的力量,孩子们很快便调整出最佳状态。

演出的时间即将到来,上场前,老师们再次鼓励孩子们要拿出最好的状态,才不枉费前十多天大家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要笑着唱歌,笑着唱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你们的热情,你们不仅代表小黄村的小朋友,更代表贵州的小朋友,甚至代表全中国的小朋友。”看着孩子们比平日略显紧张又似懂非懂的小脸儿,馆方老师给了每个小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为他们加油鼓劲儿。

当天,孩子们的表演不负众望的赢得了外宾们的阵阵掌声,外宾们领略到了中国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更为“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增添了一份民族色彩。侗族儿童潘智敏激动的说:“看到外宾们这么喜欢侗族大歌,我感觉太自豪了,我要继续唱下去,让世界上任何角落都知道侗族大歌!”

当孩子们表演结束要离开北京时,他们不舍地和馆里的老师们告别,“明天我们就见不到你们了……”侗族儿童蒋晗明拉着馆里老师的手说道:“我要回去告诉村里的小伙伴们,北京有多美,中国工艺美术馆有多漂亮,我还要鼓励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到北京读书,再一起回到这里唱侗族大歌。”侗族儿童吴韩丽说道:“这次我看到了很多好看的作品,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将来我想当一名为家乡人民画出美好作品的画家。”

领队梁正英老师也表达了自己此次活动的感受。“这次经历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这对于来自贵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不仅在童年时光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衷心希望孩子们这次的北京之行,能够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希望他们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结语

这是一次珍贵且难忘的记忆,孩子们第一次走出深山,带着侗族人民的淳朴与厚望,以稚嫩的侗族大歌让世界看到了他们的纯真与勇气,更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短暂的20天里,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与笑语,留下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足迹。经过这次特别的演出经历,这群贵州从江县小黄村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是那群初来乍到的“小侗娃”,他们的心中早已种下了一颗守护与传承的种子。未来,无论这些孩子们的人生旅途会走向何方,这次难忘的经历将引导他们带着侗族人特有的淳朴、乐观,继续探索、学习,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这份珍贵的经历和回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本文内容、图片由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提供)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