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广州考古70周年和南越文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12月25日,南越王博物院特别策划的“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主要展示了南越国遗迹发现、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先进的保护理念与宝贵经验。
广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1953年起广州配合城市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70年间,广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广州考古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组成的的“南越国遗迹”于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再次入选预备名单。202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南越国遗迹与其他西汉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岭南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秦汉以来岭南地区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3个南越国遗迹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城市考古保护建设的经典范例,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对于传承弘扬广州千年城脉、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
1983年发现于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寝。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其中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集秦汉岭南文物精华于一处,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器物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岭南汉代考古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研究秦汉时期岭南文化、中国多民族、世界多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宝库。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也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明,被誉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南越国宫苑遗址主要由1995年发掘的石构水池(蕃池)与1997年发掘的曲流石渠组成,遗址保存完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位于广州市西湖路光明广场商厦地下一层,是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排汲水利设施遗址,兼具防洪防潮、排水及防御功能。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历史信息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对研究中国古代2000多年前水利工程的设计、选址、地基处理及建闸工艺等至为珍贵。
本次展览以“惊世发现”“万年永保”“推陈出新”和“薪火相传”四大主题,展示了出土文物、资料图片以及多种工具用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南越文王墓发现以来走过的40年岁月。
本次展览区别于以文物为主要呈现对象的展览,风格鲜明、展品多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互动。在空间营造上,展览倾力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序厅以“40”雕塑切题,雕塑周围以一圈老照片呈现了40年来的重要瞬间,环绕一圈,展示了从1983年至2023年的老照片,步入展厅,过道上以发光字体呈现重要时间节点和事项,令人仿佛重走40年历程。在互动体验上,展览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了多处互动装置:展览开始处,设置了发掘故事多媒体互动,观众通过轻触屏幕,可进入三处南越国遗迹的考古现场,感受不同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在铜烤炉的独立展柜背面,一处透明屏正在播放遗址保护和藏品管理等负责人讲述的南越故事;在“南越雅集”两侧的全息投影屏幕展现了多件的南越珍宝的三维图案和虚拟讲述人“小羽”跳舞场景;观展结束后,观众们可以站在“探越魔镜”前,拍下与文物的合影,合影投屏至一旁的“发光树”,预示着南越文化的生生不息……通过多处互动装置,展览为观众营造一个休闲化、数字化的观展空间。
本次展览将展至2024年2月25日。
(文中图片由许建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