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华南研学(韶关)推介会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
本次推介会主题为“践行华南研学 传承星火精神”,共包括华南研学推介、“乐游韶关”五一活动新闻发布会、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研讨会、纪录片《烽火逆行》座谈会、华南研学成果展等五项主题活动。
在华南研学推介会上,广州、东莞两市的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教育局与韶关市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局签订了合作共建广东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协议;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与韶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广东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与韶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研学实践基地协议;韶关市、梅州市、清远市、云浮市共同签署了粤北四市华南研学联盟合作协议,通过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凝聚全省力量,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大村基地授予了“广东省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基地”牌匾。
大会还为华南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的获奖选手和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评选获奖单位进行了颁奖,并举办了纪录片《烽火逆行》首发式、“学党史•庆五一”——千名师生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首发团授旗仪式、“华南研学进学校”巡回展示启动仪式。
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瑞军表示,华南教育历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与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202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以韶关、清远、梅州、云浮四市为重点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韶关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目标定位,有力有序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目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初具规模,配套政策链、资金链和服务链已初步形成,建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5个,为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广东省、韶关市高度重视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结合五年来南粤古驿道历史挖掘、保护和活化的新成果,先后完成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砺儒书舍、玉清书舍等一批研学基地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此外,还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推介、研学旅行、录制纪录片等方式对研学基地进行了宣传推广,促进了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吸引广大学子自觉走进研学基地。本次推介会既是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总结,也进一步助推华南研学品牌效应的形成与扩大。
据了解,目前韶关正按照“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要求,抓住机遇、苦干实干,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韶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进入新时代,韶关加紧主动对接融入“双区”拓展韶关发展新空间新路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塑造韶关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其中,韶关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韶关研学”品牌已然初现,韶关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内涵,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理论研究和活化利用。在韶关努力建设全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的征程中,韶关将进一步推动“游+研+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继续探索文化遗产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韶关模式”,在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其中,随着研学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韶关“研学线路”“红色之旅”也成为备受大湾区游客追捧的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擦亮了宜居、宜业、宜游韶关城市名片。这不仅有效推进了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生态发展区的联动,也为广大粤港澳师生、学者、游客提供了一个“走读”粤北、追寻历史、读懂岭南的新选择,为广东“疫后”文旅行业“再出发”和粤北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乡村振兴大业注入了崭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