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聚焦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与基层心连心 | 跨区域剧种怎样更好传承发展?

2024-03-09 11:03 来源: 文旅中国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近年来,各地文旅单位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谋求共赢。如何解决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中国文化报》特邀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来支招。

基层关切:跨区域剧种怎样更好传承发展?

传统戏曲如何通过跨区域合作寻找突破点,携手共赢?重庆市川剧院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寻求川渝两地携手合作的可能,如组织力量对川剧进行系统普查,摸清川剧的基本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川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整理、挖掘,为川剧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此过程中,重庆市川剧院相关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戏曲要真正做到活态传承,需要有法律兜底。川渝两地能否通过协同开展川剧保护传承地方立法来解决遇到的难题?

又如,豫剧在全国发展整体情况较好,全国现有专业豫剧院团163个,民营豫剧院团2100多个,从业人员达10万人。河南豫剧院多年来重点帮扶了台湾豫剧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西安豫剧团等,通过跨区域合作推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豫剧要想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跨区域、跨界、跨剧种、跨行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认为,在区域合作中,各地豫剧团可能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助。同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更好地整合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合力,推动豫剧的传承和发展。

戏曲传承的核心是人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福利保障机制,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和成长的平台?这也是戏曲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

(侯文斌、张莹莹 采访整理)

委员回应:加强政策协同,推进区域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陈智林

2023年12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五次联席会议在重庆举行。会上,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初步达成一致意见,2024年将同步制定《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通过立法,共同加强对川剧的保护传承,弘扬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看来,川渝两地携手发展川剧,共同规划起草法律法规,对其他跨地区剧种的传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陈智林深刻感受到,人才的青黄不接是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他认为,可以“长短结合”,探索戏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为例,一是根据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川剧“师带徒”项目;二是初步探索建立四川省“川剧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学院发展和地方需求单独设置川剧系,通过与地方委托培养川剧苗子等形式,持续培养合格的川剧人才。

陈智林认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是要加大艺术创作及展演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和地方层面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的资助力度,提高国家和地方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的影响力。二是要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强化“师带徒”“大师(名家)工作室”力度,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传承创新的功能。三是要构建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政府兜底的同时,给予国有文艺院团更为灵活的分配方式,充分激励从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交流。

(王雪娟 采访整理)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