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休闲度假是附加价值较高的旅游形式,近年来,休闲度假在我国已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正是发展的提速、提质发展时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为了适应我国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快速发展需要,为人民群众积极营造有效的休闲度假空间,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而设立的综合性旅游载体品牌。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完善我国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应运而生,担负着历史使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休闲度假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发展中国家未来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欧洲大约有70%的旅游者是休闲度假旅游,亚洲则是一个蓬勃兴起的新兴市场,其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7%~8%之间。
我国休闲度假经济和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开始,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市场,逐渐向以享受型的休闲度假游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休闲度假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方面,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一系列“国字号”领衔的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正成为消费和投资热点。
我国休闲度假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游客也逐渐成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凭借其品质和品牌,成为我国度假经济的主要承载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在国内旅游中的地位已相当突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也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旅游发展转型、国民享受异地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在整个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大背景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已然成为文旅行业的“标兵”,承担着推动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二)统筹布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引领产业升级,促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促进和引领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统筹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引导全国度假休闲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8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涵盖多种度假类型。
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扩大了分布范围,从23个省区扩展到29个省区市,首次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入选的省区市有北京、内蒙古、辽宁、山西、甘肃、宁夏。空间分布更为均衡。总体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较大。浙江、江苏、山东三个东部沿海省份度假区数目最多,占三分之一。偏远地区分布仍较少,当地虽然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但可进入性、环境保护等客观条件限制了开发力度。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类型丰富多样,山林海湖类占据了一半。其核心资源大多以休闲娱乐为主体,覆盖海滨、草原、温泉、康体运动、医疗保健等类型,尤其以自然生态环境如山地、湖泊、森林类为主。其他类型主要集中在温泉类、海洋类,温泉康养和滨海度假主题旅游度假区异军突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托不同的核心资源,设计多类休闲度假产品,延长度假产业链,形成度假休闲产业集群,引领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重塑“三观”、注重六大意识、把握七个“最”,全面升级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需要重塑“三观”,逐步形成自身品牌优势。一是形成“大品牌观”,品牌打造和文化氛围的培育、文化调性的养成,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长久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可以强化度假区形象认知,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将成为度假生活体验的最核心内容。二是打造“大旅游”产业观,需要打造丰富、结构合理的度假酒店、公寓和地产等集群,形成度假生活 “产品和服务圈”,整合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等资源,开展的休闲和体验活动,则构成旅游全产业链的“大产业观”。 三是构建目的地服务系统,形成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大价值观”,政府支持+度假区运营平台公司+互联网创新企业合作,服务游客的同时,塑造新的城乡风貌,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度假区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原则,需要注重六大意识,排除困扰,确立准则,形成自身的内核吸引力。一是边界意识,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应该具有整体的休闲度假的功能和氛围,避免大而无边、小而不深。二是内容意识,度假旅游是新时代的生活方式,配套的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康体疗养、常态化节庆演艺等产品还未形成有机整体。三是品牌意识,度假区地域特色、文化性等方面大多缺少品牌认识度,要锚定“游客综合满意度高”,成为世界级“标配”。四是“闲”意识,给游客以休闲,自身不得“闲”。立足参与全球范围竞争的格局,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高质量为导向,追求自我提升。五是智慧意识,实现众多智慧服务功能,形成高效管理和服务平台,展现度假区全景化品牌形象,增加游客深度旅游体验。六是“红线”意识,一方面是生态保护的红线,在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应寻求最大的平衡;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的红线,在对旅游度假区的监督考核中,成为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升级,需要把握七个“最”,做到极致。一是功能“最多”,要完善景区功能,开发多元产品,能够提供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多种休闲需求,构建全天候、全时段、全人群的度假体系,提升游客的“回头率”和“过夜天数”,抢占后疫情时代休闲度假的新高地。二是交通“最快”,衔接枢纽,打造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构建度假区“快进慢游”的交通方式,对外增强交通快速抵达性,对内打造“慢”交通结构,倡导“公交+步行+骑行”为主要交通方式,打造智能化交通服务平台。三是品质“最好”,凸显大数据分析体系和智慧服务体系,精准统计分析游客信息,掌握旅游者对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印象、即时情感、偏好、旅游体验、满意度等,全面真实地反映休闲度假的市场反馈,更好地提升度假区的品质。四是品牌“最强”,构建知名品牌,打造系列度假IP,联动世界遗产、5A级景区等高等级旅游项目,探索构建以度假大IP引领的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升度假品质,成为实现旅游产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最强动力。五是共享“最富”,协调统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等,找准区域文化发展坐标,纳入本地规划中,协同推进创建和建设工作,协调政府、企业、居民、游客等多方利益,统筹推动度假区及周边“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六是环境“最美”,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和生态并行,充分挖掘度假区生态旅游资源,在进行生态开发的同时又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在生态开发的过程中,坚持发挥文化的吸引力优势,打造出独特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胜地。七是管理“最高”,实现现代化、立体化管理和运营模式,从创建、招商、开发、建设、升级、服务、管理、标准等多环节系统化布局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国际化、体系化、定制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和运营。
(李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夏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