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热带雨林腹地的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满目苍绿,让人心醉。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毛纳村考察,就乡村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转眼两年过去了,毛纳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文化为引领,让这个偏僻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走进村口,别致的游客中心让人眼前一亮。这座由3万余根竹子建造、外形酷似大草帽的建筑按照一心、两轴、三区、多点景观系统的结构打造,涵盖综合服务区、雨林漫步区、(黎寨)船屋民俗体验区、活动演艺区和组团集散区五大功能服务区。
▲ 游客在毛纳村体验包粽子 王宇钊 摄
“游客中心结构开放,自然光从侧面和屋顶开口照进内部,光线结合竹子的天然颜色,营造出温馨而亲切的氛围。中间有个圆形的小剧场,常态化的演出活动和其他发布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五指山市文化馆副馆长王宇钊说,“绝美的自然环境是这里最大的特色,民俗文化是毛纳村的底蕴,毛纳人经常向游客展示自己世代流传的民俗文化。”
两年来,毛纳村以及附近的方龙村先后举办黎族长桌宴、篝火晚会和宣讲巡回演出等专场活动,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游客。特别是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有近2万名来自省内外的黎族同胞及游客前来祭拜和游览,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力和毛纳村的影响力。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小路,记者来到和茹手工茶坊。和茹是村民王柏和、王菊茹夫妇年前注册的茶叶品牌。两年前,总书记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变化。夫妻两人是村里唯一一户纯手工、无器械的手工制茶茶农。“因为手工制茶相比机器制茶受限更多,产量不如机器制茶高,工艺也更加复杂,六七斤茶青只能产出一斤干茶。”王柏和一边热情回应记者,一边照应着买茶的游客,“此前是按照订单生产茶叶,现在到毛纳村旅游的人都慕名而来买我们家的茶叶。”
五指山茶核心产区位于水满乡,它与高山云雾为邻,与雨林桫椤共生。大叶子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500年之前。在丰富的雨林资源下,野生古茶树质厚醇浓,造就了海南雨林大叶茶的独特味道。“我们新建了茶坊,盖了新厨房,还搭建了现代风格的茶室。”王菊茹逢人便讲,毛纳村制定了生态旅游规划,把茶产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市场对大叶茶的需求量增加,大家都想收购他家的茶青来制茶。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毛纳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8元,同比增长25.65%,高于五指山市同期4937元,高于海南省同期687元。
毛纳村的发展离不开上级文旅部门的帮扶,各类文化活动成为村民致富的好平台。活动中,文旅部门专门设立农产品展销区,并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高度重视水满乡的文化旅游帮扶工作,两任第一书记谢坚、赖增福接力指导打造乡村旅游项目、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毛纳村成为五指山市首个获评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的村庄。2023年以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在水满乡指导开展了樊星黎山五指山雨林文化节、2023年早春茶开采节、海南美丽乡村绿色骑行活动(五指山站)等多场文旅活动,进一步推动茶旅、文旅融合及乡村旅游发展。
据了解,2023年1月至11月,水满乡接待游客量约50.13万人次,旅游营收3899.93万元。其中,毛纳村接待游客量约20.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13.74万元。
两年来,毛纳村在上级部门领导下,配合推进原始热带雨林游、黎族苗族风情游、山地休闲探险漂流、茶园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写好黎族文化推广、雨林生态保护、茶旅融合三大文章。
2024年4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文化唤醒深山黎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