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创新、传播环境与接受心态的改变等,都令近期文化创意行业发展显现出引人深思的新面貌,从大小两块屏幕看出去,这道风景别有滋味。大屏幕方面,根据猫眼平台数据,2024年春节档,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80亿元,超过了历史最高的2021年春节档票房78.42亿元,创造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新纪录。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档期,中国电影票房以8.42亿元的成绩刷新同档期纪录。回顾去年,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549.15亿元,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超八成,年度总观影人次达12.99亿次,电影消费市场持续下沉。小屏幕方面,有调查显示,2023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较2022年同比上升267.65%,其在海外市场的迅猛发展更是出乎人们意料。大小屏幕,各自欣欣向荣,在它们之间,似乎存在一个隐形但强大的连接器,储存着内容生产模式悄然变化的秘密。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影片表现出色。从《满江红》到《人生路不熟》,2023年票房收入前10名的影片均为国产片。而“片方必争之地”春节档早已成为国产片的竞技场,2024年春节档影片《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等引发热烈持续的关注与讨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大片总体上热度平平,观众对动作冒险、超级英雄的兴趣明显降低。口碑不俗的《沙丘2》自3月8日上映至今收获3.47亿元国内票房,尽管成绩尚可,但与早些年好莱坞大片动辄“大爆”的情形相比,无疑相去甚远。
业界人士表示,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中国电影工业水平持续提升、总体品质不断进步直接相关。过去,观众期待从好莱坞大片中感受的视听震撼、特效冲击等,如今在国产电影中获得了同样甚至更好的满足。相较于好莱坞经典IP在故事模式、人物塑造等方面的陈陈相因,国产电影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宣发玩法,都更有新意,也更懂中国观众的心。
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表示,近年尤其是202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现象,话题电影屡屡“出圈”,“她故事”成为热门领域。现实题材影片《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等取材自热点社会新闻,后者的闺蜜情谊以及《拯救嫌疑人》中两位母亲的对决备受关注,女性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女性电影走红,还是话题电影‘出圈’,背后都反映出观众更加在意电影内容与自我的连接。不管是什么题材类型,角色的普通人视角都更加受到观众的青睐。”刘鹏说。而这一特点无疑在2024年春节档影片中再一次得以凸现。
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期待从“生活在别处”到“这里是我家”,内容消费走向个人化、私享化的发展轨迹背后,有着深刻的媒介技术背景,即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基于人们网络冲浪时极高的自主选择性,纵然互联网信息之广博如同“弱水三千”,用户也常常“只取一瓢饮”,而大数据算法的介入,则推动用户在这“一瓢水”的曲径中越走越深,以致建构起一座座信息茧房。便捷的互动手段充分释放人们的发声、传播意愿,梧桐引凤凰,茧房之内、同气相求,用户的信心与自我意识在相互认同、支撑中渐趋膨胀。加之网络上身份隐匿,互联网用户的情绪与观点表达较容易走向极致甚至极端。内容供给方面想要满足这类自信而躁动的用户,比较困难,茧房内外、异质人群之间的对话交流,可能就更加困难。在这个信息爆炸、供给多元、交流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内容消费变得个人化、私享化的同时,似乎也变得情绪化了,内容消费在许多时候成了情绪消费。
于是,电影对牵系公众情绪的热门话题的追逐也就不难理解,这是一种也许谈不上高明睿智、志存高远但又较为稳妥、不失狡黠的选择。澎湃首席评论员余小鱼表示,话题电影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符合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既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又有可复制、简单化的制作模式;然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达、泛滥也造成了不小的问题,即创作有可能趋向均质化、保守化,艺术特色正在不断被削减。《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不少现实题材影片的现实主义含量不足,“贴牌现实主义”削弱了现实题材的真实与震撼、警醒与启迪价值,成为情绪消费的代表作。或者反过来,认为这类电影意在、至少是实际效果上消费了社会大众的情绪,也未尝不可。
与作品深层意蕴相比,互联网思维带给电影的一个更直观的改变是叙事层面的碎片化、零散化。如果说《第二十条》等影片用生活化的细节穿插,调剂影片的情感节奏并取得成功,那么《人生路不熟》《了不起的夜晚》等影片则更在意段子和包袱的串联。好在,后者用相对来说看得过去的连贯故事充当串联线索,一定程度上仍维持着电影叙事的整体性、流畅性。然而,以《前任4:英年早婚》为代表的一些影片更加坚决地抛弃了完整的故事、流畅的节奏,以所谓金句、反转的堆叠制造记忆点和话题点,全心全意拥抱短视频审美,具体来说,是微短剧审美。
从大银幕到小屏幕,从大电影到微短剧,媒介的转变意味着创作规律、审美风格、传播方式等多方面更迭,投资体量、目标受众等差异颇大的大小屏幕,在叙事习惯、审美倾向层面展开了深入地对话沟通。
微短剧的单集体量很小,短的只有数十秒,长的也不过几分钟,普遍拥有相对明确的主题主线、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不断反转的剧情故事、强烈的情绪渲染与表达,其故事的完整、连续要为极限反转、突出人设、表达情绪让位。观看微短剧的时间成本很低,用户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于小屏幕上欣赏消费并快速获得情感满足和认同,简单明快的剧情和追求“爽”“甜”的设定让观众无需费脑,就能获取快乐、纾解压力。
积蓄、发展了10余年的微短剧在2023年走向视听行业风口,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追捧,在海外也很受青睐。据《环球时报》报道,2023年下半年以来,以ReelShort为代表的中国微短剧平台在海外发展迅猛,APP下载量超过Tiktok。ReelShort在iOS美国娱乐类APP排行榜上甚至一度从第400多名跃升至第1名,单日新增安装量最高达到惊人的32.6万次,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撰文称,作为通俗类型的文艺实践,微短剧沿袭了网络文学、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的很多元素,并将其聚合在很短的时间框架内。的确,就形式而言,微短剧与直播、短视频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就题材内容而言,微短剧与网络文学有着深厚渊源。云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全网微短剧霸屏榜”的前10名几乎都是甜宠类型。纵观海内外微短剧市场,“甜宠”“复仇”“战神”等大银幕上并不常见的题材均是主流,而网络文学正是这类题材的渊薮,各个网文平台几乎都有相应的频道和大量的作品。
相较于所谓传统文学、严肃文学,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受众都更加下沉、更加多元、更强调个性化审美,在某一垂类形成相对固定的趣味与圈层并不奇怪。有趣的是,在逾30年的网络小说史中,并不缺乏此类题材的成熟IP,中国影视作品改编孵化网文IP的能力也早已相当成熟,而相关题材并未在长视频领域形成如此强劲的内容风潮、产业规模。“霸总”“战神”们一定要等到微短剧走向风口才借以大行其道,其原因仍与互联网发展、内容媒介的变化有关。
内容与形式、媒介总是互相呼唤、互相选择。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作家郁达夫的诗文和小说,无论思想内容还是风格气质都相差很远,甚至不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这充分说明了形式类型对内容、风格的选择和规训作用。“霸总”“甜宠”“战神”等题材所强调的爽感与“土味”,受众一定程度上通过自我代入、代偿机制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过程等,导致这类内容在传统语境下、在严肃经典的文化产出面前自信心不足。同时,此类内容也不很适合与他人共享。因而,大银幕所代表的影院文化、长剧集所代表的客厅文化,都难以为“霸总”“战神”们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影视剧领域,此类题材虽不乏尝试,但可惜口碑平平、难成气候,而侧重情绪消费、小屏幕私享、碎片化观看的微短剧及孕育它的互联网文化,则能为其提供广阔的天地,并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输送给垂直用户。主打短平快的微短剧在追逐内容热点、连接新兴业态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总不缺乏创作者和资金来推动其不断产出、蓬勃发展。
不难发现,微短剧作为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产物,具有并强化着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消费的特点。比较一下,《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等电影中个人能力极为强悍,几乎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主人公,是否可以视为女性版“霸总”“战神”?在这个意义上,大小屏幕之间的距离也许并不遥远。
视听领域当然不是文化内容生产的全部,但大小屏幕因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巨大的产业规模、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有理由充当观察内容风向变化的有效窗口。优秀的电影曾经常常能制造话题,而如今瞄定市场的电影更倾向于主动消费已有话题。内容生产曾经是创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有力方式,而在制作、投放、变现周期短,市场反馈、调整速度快的微短剧这里,内容更多成为微短剧自我复制、批量生产的原材料,满足、迎合乃至讨好用户并以此获取利润的商业逻辑,比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表达意识更加清晰可见。文化产品与受众的关系似乎在技术与媒介的参与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指向更丰富、更多元、更下沉、更自我,也同时指向去中心化、平面化、消费化和情绪化。对受众情绪的“拿捏”一旦把握不好分寸,就可能滑向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甚至挑动矛盾。4月10日,几个短视频平台等宣布对平台上部分内容不健康的微短剧作下架处理。
面对变化,需要冷静观察分析,拍案而起或椎心泣血都大可不必。大屏幕上,仍有许多电影人坚持开拓创新,努力探寻电影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小屏幕方面,有关部门的积极作为、平台的自我监督、从业者的自觉自省为微短剧摆脱同质化复制、走向精品化带来巨大潜能和光明未来。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越来越多网文、网剧、网游等新形式正努力把握精神内核、摆脱刻板印象,探索更加新鲜巧妙的精品内容,以更贴合青年文化的视角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新的媒介与技术语境下,完全按照旧有的模式、逻辑生产内容,未必是上策,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扬长避短,调试文化产品与受众的关系以达到新的、美妙的平衡。内容消费者需要积极引导,内容生产者更应怀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毕竟,文化产品不是理财产品,除了捕捉风口、追逐收益,对精神心灵的深度抚慰、对主流价值的坚守张扬、对思想格调的积极引领,仍不可或缺。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才是包括大小屏幕视听产品在内的内容生产领域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4年4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改变,于大小屏幕之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