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是跨越不同国家与民族界限的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播日益广泛的当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跨文化视角下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必要的翻译媒介、项目工程、人才与技术等条件支持。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利用智能翻译、智能传播等方式,可以在加快中华文化转译速度、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加快文化传播速度,在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同时完成跨文化传播,也能从受众视角入手,持续深化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跨文化视角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机遇
如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应重视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的特有机遇,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寻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路径。数字时代,文化可实现跨媒体传播,加之翻译学和传播学的持续进步,使得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理念,能在技术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中,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高质量提升。跨文化视角下,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形成多样化的语言转换,构建多模态的文化传播格局。人工智能环境下,文化传播技术逐步多元化,除仅以语言为载体的传播模式外,文化传播也可依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得以多元化开展,能在文化资源共享中深化跨文化传播,为受众营造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例如,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可构筑文化虚拟真实体验场景,立足特色中华文化资源,为国外受众提供真实感知中华文化的有效场域,在强化受众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转化中华文化传播模式,并在互动和场景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从而彰显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多元文化符号的有效运用,创新中华文化展现形式,开展智能化文化转译,在人机互译及互相融合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力、加快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速度。
跨文化视角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跨文化视角下,为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应紧抓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深入分析对外传播特点,在确保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正确方向、坚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的新策略,积极践行跨文化理念,高效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了解受众跨文化差异,提升传播水平
受众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受众理论越来越强调细分化。跨文化视角下,只有不断了解国外受众的文化差异,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传播效力,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供需平衡,高质量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其一,重视受众理论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制定中华文化的传播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转变传统理念,以受众理论为立足点,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和发展方向,规划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其二,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深入分析国外受众的文化差异,奠定文化传播的受众基础。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推送,了解国外受众群体的文化喜好、习惯的传播渠道等,在多元化调查中,分析国外受众的心理、年龄、职业等影响其文化选择的因素,实现文化传播受众的细化分析,设计出符合受众文化心理需求的传播内容,体现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特色,结合特定传播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此外,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舆情动态,实现中华文化智能化传播,在动态化调整中提升跨文化传播水平。
二、深化人机融合开展文化翻译,加快中华文化对外高质量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器翻译已逐步深入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呈现出取代人工翻译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基于文化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可实现更大的进步、更快速的发展,但由于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仍无法实现深入发展,尤其在文化传播视角下,机器翻译无法满足文化服务需求,从翻译学角度来看,机器翻译仅能实现表层文化语言翻译,无法深入文化特有内涵,达到“信、达、雅”的转译标准。基于此,跨文化视角下,为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质量,应深化人机融合,在文化翻译进程中获得更高标准的翻译质量,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优势互补中加快中华文化翻译速度,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翻译又快又好发展,最终在多元协同中强化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机协同开展文化翻译更多实践于笔译层面,在口译过程中实现人机融合仍存在一定技术难点,加之口译特有的灵活性、时效性等特征,使得人机融合更需要人工翻译主导,所以应立足跨文化层面口译的特殊性,在充分发挥人机协同的基础上节约人力成本、加快翻译速度,从而更好地在优势互补中完成文化对外传播。
三、以文化公平对话为基本原则,重视学习外来文化的传播经验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更需关注受众文化需求和文化特征,只有在平等对话过程中推进文化传播,并重视对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传播经验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此,应明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基本原则,以公平对话、合作交流等为主旨,尊重多元文化受众,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传播经验,实现跨文化传播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摆正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以文化交流为立足点,在与国外文化公平对话中实现对外传播,在互相影响中实现跨文化交流目标。尤其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更应尊重受众隐私、强调文化交往公平性,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传播氛围。另一方面,重视学习国外文化传播推广经验,在尊重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传播。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元文化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力。例如,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传播模式,充分了解先进文化产业制作模式,学习其文化产品传播方向,深入探索其特有的传播经验,以此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提升。
四、搭建多元文化传播平台,推动文化传播多渠道开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信息传播途径的同时,也影响着全球化的文化传播面貌。数字技术促进中华文化快速、便捷传播,既需要平台,也需要依托多元化传播渠道,对此,应搭建多元化文化传播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高质量传播提供保障。在平台搭建过程中,应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借助多元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探索文化传播新样貌,发挥各类网络媒体平台的支撑作用。例如,在自媒体平台应重视短视频的辐射力,在多元化创作中华文化产品过程中,体现短视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中华文化更广范围的传播。同时,关注文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过程中,延长文化产业链,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产品形态,在打破文化传播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拓展传播渠道。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资源,探索多元化文化符号,在凸显中华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多元化文化产品,既丰富中华文化呈现形式,又提升文化产品吸引力。例如,不同地区博物馆可设置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参观者询问问题时,自动识别参观者国别,并进行人机文化互译,为外国参观者提供便利,加强参观者对馆藏物品文化价值的理解,从而加大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口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