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各地通过各类创新举措,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就提高交通网络衔接效能、完善节点设施服务功能、丰富旅游出行服务供给等工作作出部署。如今,各地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正在逐步建成,对沿线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产生了“1+1>2”的效果,更让广大游客享受到便捷舒适的美好旅程。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一路一风景、一城一特色……贯穿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12个市县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串联起沿途40个驿站、50多个旅游景区和度假区、68个特色海湾。目前,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及驿站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全长近1000公里的环岛旅游公路连接起当地各类文旅资源,全域旅游格局正加速形成。而这只是我国交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天堑变通途,大大缩短了旅游在途时间,提升了出行舒适度,交通运输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也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2022年6月,备受关注的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北起河南省郑州市,南至重庆市,途经湖北,全长1068公里,全程最快4小时23分。2022年底开通的“升级版”新成昆铁路,全程915公里,行程由之前的19小时大大缩短至7小时,连接起四川云南两大旅游省份,实现了游客在云蜀天堂的自由穿梭。
今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文化和旅游厅全面启动《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建设,1月至4月,乐山市、雅安市和眉山市累计完成投资127.7亿元。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与统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四川将全力加快区域内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断头路、瓶颈路建设。未来,四川还将推进建设大香格里拉、大九寨交旅融合示范区,加深对交旅融合的探索。
从1996年云南第一条高速公路昆嵩高速通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云南全省高速总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位列全国第二。其中,云南交投集团累计建成高速公路6180公里,覆盖全省“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是云南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动脉,基本串联起全省各地精品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产品创新发展激发消费复苏活力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旅行方式也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变,周边游、自驾游、露营休闲游等新型旅游方式对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及其配套的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智能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新需求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消费空间、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交通与旅游在新消费场景下实现了共生共荣。
▲草原之星“额济纳号”旅游专列 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额济纳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最西端。自2017年起,额济纳旗与呼铁集团、铁道联盟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开通旅游专列。自2017年首趟旅游专列开行以来,共发送旅游专列180列,接待来自重庆、广州、成都、渭南、呼和浩特等地的游客逾10万名。
2020年4月,草原之星“额济纳号”旅游专列开通,将蒙古包搬上了列车,打造出独具民族风情的乘车环境。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侍国元说:“‘铁路+旅游’模式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举措、新亮点,更是刺激旅游消费的有力举措。今后,额济纳旗将继续升级旅游专列品牌线路,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不断优化旅游线路、打造个性化服务产品,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高效、舒心、便捷的旅游服务,不断提升额济纳旗旅游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日前,满载广东、华南、华北等地游客的“喀秋莎”号主题旅游专列在哈尔滨发车,游客将在11天里游玩黑龙江和内蒙古两地热门景区。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喀秋莎”号主题旅游专列,依托铁路交通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东北地区自然生态与人文风情。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路士明介绍:“专列游因价格低、服务优质、游览景点多等诸多特点,深受广大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的青睐。”
自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19年推出“周末游龙江”主题后,哈铁国旅借助省内高铁、普速铁路网密集资源优势,设计研发了“高铁伴你行”“火车游龙江”精品旅游线路20多条,近4年间共开行省内旅游专列146列,组织发送游客4.9万人次。仅2022年就开行专列游32列,组团330个,组织接待游客1.6万人次。
“哈铁国旅将充分发挥铁路交通运输优势,把游客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并充分考虑到季节、景区特色、适应群体等具体环节,力争把服务做细做精,全力推动专列游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搅热旅游市场。”路士明说,“在车上,我们除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外,还将火车作为目的地美食、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和民俗资源的展示场所,让专列游发挥独特的载体作用。”
服务提升让“诗和远方”更美
交通运输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不仅让基础设施这一硬件得到了质的飞升,也让交旅融合涉及的一系列软件服务有了高水平的扩容升级,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5月16日,内蒙古机场集团启用“经呼飞”服务,大大缩短了中转旅客出行时间、简化了出行流程,进一步改善了旅客的出行体验。而随着“经呼飞”专属驿站开展服务再提质、再升级活动,内蒙古霍林河机场近来迎来旅客出行高峰。今年,为充分发挥“航空+旅游”的发展带动作用,霍林河机场联合当地文化和旅游局、旅行社等发挥地域优势、地域特点,持续优化航线网络,为旅客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空中通道。
2022年7月,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签署《交旅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在旅游业中的纽带作用和服务功能,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全省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努力实现交通网络覆盖更广泛、配套设施服务更优质,全面构建“快进漫游”的交通网络,为推动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支撑和有力保障。
今年春节,吉高集团围绕“三地三摇篮”以及沿线地域特色,将高速公路路衍经济与旅游文化、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打造“冰雪”“渔猎”“密营”“人参”等高速公路主题服务区,开展了沿着高速去踏青、赏民俗、玩冰雪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吉高集团正探索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发展”的良性互动,打造出交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拓展高速公路和旅游服务功能,助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统稿:韩洁,参与采写:张建友、王慧、郭志清、朱萌、陈关超)
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
串起一路风景 带动一片产业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实习记者 朱 萌 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左云段的骑行者们 任 键 摄
在山西,有三条旅游公路沿黄河、依长城、走太行,穿梭三晋大地,连接起壮美山河与人间烟火。
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出“建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把山西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总动员令。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7992公里旅游公路,实现主线基本贯通。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112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15个非A级旅游资源点,沿路的571公里慢行步道、85个驿站、38个房车营地、114个观景台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旅游体验。
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段,晋城市陵川县提出了“驿站进农村”概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旅游公路、驿站进农村、登山健身步道等项目的建设、运营,同时积极引导群众依托旅游公路发展乡村旅游接待、销售土特产品。沿线村庄大力发展休闲康养、森林体验、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村民放下锄头吃上“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作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最早通行的一段,大同市左云县多次对环形长城赛道进行精心设计和优化升级,拓宽原有路面、密植长城林带,建设了与长城文化匹配的凉亭、观景台、景观墙等,文旅氛围逐渐浓厚。近年来,诸多国际、国内自行车赛事相继在左云成功举办,旅游公路、塞北风情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让这片广袤的土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位于临汾市永和县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自运营以来,“0km”标志景观石、黄河文化体验馆、红军纪念园、观景休闲空间及黄河步道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拉开了体验黄河文化的序幕,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底蕴和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网红打卡地。
旅游公路修到哪里,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就带动到哪里。据悉,到2024年,总规模1.3万公里、贯通山西全域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网络将全面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风景道也将同步打造完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将基本实现。
安徽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
“风景道”成乡村“振兴道”
中国文化报驻安徽记者 孔令晖
▲ 掩映青山之中的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 齐庭功 摄
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依托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独特优势,整合利用区域内自然和人文资源,以长三角区域为重点客源市场,以自驾游和乡村游为产品特色,是统一规划设计打造的旅游风景道。
风景道主廊道总长420公里,跨连全市8个县(市、区)的35个乡镇、119个行政村,80%以上穿越江淮分水岭岭脊区域,直接辐射和带动全市文旅等相关产业发展。
“滁州市是旅游发展后发地区,又没有精品和龙头景点,即使离南京、合肥近,也难以发挥市场区位优势。”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钱朝阳道出了多年前当地的旅游发展困局。2018年以来,滁州打造了旅游风景道,开拓了围绕风景道做乡村旅游以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实现旅游发展“破局”。
为满足自驾旅游和乡村旅游服务需求,当地政府持续调度推进各地风景道沿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建设各类旅游配套服务设施61个;与高德、百度、腾讯合作,实现风景道全程在线导航;依托滁州智慧文旅平台,开发风景道电子导览系统,实现风景道沿线区域重点资源产品在线展示。
为提升风景道整体形象,当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治风景道沿线综合环境300余公里,不断提升风景道全线环境风貌。结合乡村振兴工程,围绕风景道沿线119个行政村,当地以“微创意、微改造”为手段,实施“微运营”,开发“微度假”产品,建成“双微”提升点300个,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旅游“打卡点”。
滁州深入实施“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工程,整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资源,谋划风景道沿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约344亿元。文旅部门依托风景道主线,谋划民宿、营地、研学等文旅新业态项目60个,总投资约60亿元。
截至目前,滁州市已连续成功承办2021年、2022年两届全省自驾游大会,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获评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
上海苏州河游船:
在母亲河上感受沪上“城市秀带”
黄艺芹
日前,上海在苏州河上打造的中山公园码头正式投入使用。途经华政法、瑞华樟园的小环线,为市民游客带来了解华东政法大学和苏州河长宁段历史的新体验。游客下船后还可以南北纵向穿越,感受愚园路、武夷路等长宁“美丽街区”的别样魅力。
随着上海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浦江游览、苏州河游览已经成为游客在上海的热门旅游打卡点。2021年以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打造了令市民游客“安心、放心、舒心”的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项目首期全长约17公里,直达时长约2小时。
综合考虑苏州河市区段航道窄、桥梁矮、急弯多、水位浅以及建造周期、运营效率、乘坐体验等因素,航线首批投入运营两种型号12艘游船。其中,“上海印象”系列小型游船复刻了上海牌轿车造型,搭配开放式敞篷设计,具备更好的通透性和亲水性,载客量11客位,共计6艘。而“时空之梭”系列中型游船则装配全景式玻璃视窗、多媒体柔性透明屏和卫生间,载客量20客位。
据承担上海苏州河水上航线运营和码头建设运营的上海久事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苏州河游船每天最大载客量为600人次左右。今年一季度浦江游船、苏州河游船接待人次已经超过50万,但仍不能满足市民游客需求。因此,今年年内计划再建造37座游船,将单日最大载客量在目前600人次的基础上翻一倍。此外,今年还将拓展游船的线路、增建码头并推出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还将围绕码头的中心节点增加道路导引的建设,统一设置标牌,配套增加导览、导引咨询购票功能,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该负责人说。
如今的苏州河,水中有游船,岸边可漫步,间或还点缀着充满历史底蕴的老建筑。这里有黄浦“最上海”、虹口“海派味”、静安“国际范”、长宁“时尚风”、普陀“烟火气”……蜿蜒于城市中的母亲河也因此有了更可亲、更可近、更可期的表情,逐渐成为绽放上海美好生活的“城市秀带”。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杨 钊
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国内掀起风景道建设热潮,318国道、皖南川藏线、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等一批主题鲜明、特色各异的风景道涌现。风景道因其串珠成链、整合“小散特”资源的优势,逐渐超出了西方传统旅游线路或景观道路的理解,发展成“风景+道路”的可生长线型旅游域面,并成为践行交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具有产业道、生态道、景观道、振兴道、游憩道等多道合一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各种类型的风景道80余条,在交旅融合大背景下看,国内风景道建设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样产品供给不足,现有风景道多为融合干线和乡村旅游公路改造、提升的公路旅游产品,水运旅游、铁路旅游、航空旅游等其他类型的线性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二是跨界协同治理不够,风景道动辄上百公里,往往地跨多个行政区域,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仍有待探索;三是包括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乡土化丧失、“千路一面”文化表达较弱、道路过宽导致“快”而不“享”、缺少长效运营维护等典型问题在内的配套科学管控手段不强。
未来,有待进一步发挥风景道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空间耦合、目标一致、作用相关的发展优势,在统筹优化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塑造一体化品牌、推动乡村特色地产品与民俗文化产品“入道”“上线”、创新投建运模式、出台管理法规或政策、完善智慧系统等方面持续发力与优化,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风景道发展模式与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交旅融合智慧。
交旅融合是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推动“快旅慢游”、拓展旅游空间的有效手段,对于推进交通强国、扩大内需、激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融合发展路径上,推动实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五个融合”:一是产业融合,深化交通、旅游与文化、体育、教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研学教育、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二是设施融合,包括干线公路、乡村公路景观化提升,国省道、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化改造,站场、环卫等设施文化性植入等;三是产品融合,如交通服务设施与旅游营地一体化建设、历史遗产型交通设施文化性体验、水运和航空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等;四是服务融合,拓展交通枢纽功能打造旅游集散中心、设立旅游专线完善出行服务等;五是信息融合,打通旅游大数据平台与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施机制上,需要改变“先铺路再旅游”“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导向,将产业先行作为前置条件,并且在规划设计阶段导入运营资源,保障交旅融合项目可持续运营。
(中国文化报驻安徽记者 孔令晖 整理)
2023年6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7版刊发特别报道
《交旅融合 游出新空间新体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