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记忆的重量

2023-09-26 10:12 来源: 文旅中国

口述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记忆是有重量的。人们的经历,装在心里,就成了记忆。这些记忆一旦说出口,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历史。历史有多重,记忆就有多重。

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一起担负起了这份重量。在那一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全国30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发出了《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开展记忆资源抢救与建设倡议书》,并启动了第一个中国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走进一位位前辈的家门,寻访他们的故事,叩启他们的心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家单位参与了这一项目,共开展了48位图书馆人物的访问工作。受访人物中,有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也有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此次出版的第一批中国图书馆人物共29人的口述史,受访人年龄较大、访问开展较早。

图书馆人,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总是关心别人多、为人服务多,没有太多的机会讲自己。在访问中,前辈们终于有机会将自己作为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人类很多美好的情感、优良的品德发源于童年,来自父母,来自故乡。接受访问的前辈们都生于动荡的岁月,大多家境贫寒,年幼时便吃过很多苦。即便在那样困难的岁月里,他们依然有幸在父辈、师长的影响下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什么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老师教刘德原唱的第一首歌——《苏武牧羊》;是关懿娴垂垂暮年还能背诵的《李陵答苏武书》;是谢灼华在大人们围坐讲古时听到的忠烈故事;是在夜归的船上,倪波耳畔响起的《松花江上》;更是幼年阳海清要刻在石头上的“精忠报国”;是年少的沈迪风将名字中的“风”改为“飞”背后的岳飞情结……在他们最早的记忆里,闪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亮,是中国人未曾断绝的家国情怀、英雄情结。

他们的童年都曾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一些人父母早逝,还有些人流离失所。在访问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对战争的恨,对战乱中民众遭遇的深切同情。那是在刘德原家门前落下的炮弹,是在沈继武头顶上盘旋的敌机;是詹德优村口的断桥,是韩锡铎被毒打的爷爷,是赵燕群被炸毁的家园;又是黄明信等联大师生西南三千里的远征,是1949年11月的一个夜里熊道光写下的“迎接解放宣言”……战争的苦难磨砺了他们坚强的性格,也铸就了他们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念。

在这些口述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前辈们的奋斗之路。每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都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我们看到贫穷的土家族孩子张安珍,筚路蓝缕,千辛万苦,终于考取了武汉大学;也看到年轻的彭斐章,坐了八天九夜的火车,远赴苏联求学深造。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图书馆作为自己的专业(职业)时,他们的答案各有不同:或是个人明确的理想,或是受到中学老师的指点,或是完全出于偶然。但冥冥中,这又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们很小就爱上了阅读,早就成了书籍的朋友。还因为马克思、列宁、克鲁普斯卡娅、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等都曾在图书馆里工作或学习,这使得图书馆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神圣的地方。前辈们都十分怀念自己的大学时光,在讲述中,回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同学,他们刻苦的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兴趣爱好与社会活动。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他们的老师。王重民、刘国钧、赵万里、沈祖荣、皮高品、徐家麟、桂质柏……这些在中国图书馆历史中闪光的名字,在他们的记忆里是那样鲜活、生动。在前辈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这些图书馆界巨人的影子,也能感受到文脉的赓续、薪火的传承。

在他们奋斗的路上,也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在访问中,前辈们也都说出了他们内心的楷模:潘寅生继承导师刘国钧的志向,一生扎根西北边疆;沈燮元将顾廷龙视为恩师,在他的指引下走进图书馆和古籍研究的大门;谭祥金最钦佩刘季平馆长,在他的带领下投身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还有卢子博心中的钱亚新,赵燕群心中的徐家麟……当我们在仰望他们的时候,也能看到他们曾仰望的闪闪星斗。在前辈们的口述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名字———周恩来总理。潘寅生和韩锡铎聆听了周总理为首都大学毕业生所做的报告后,受到感召奔赴工作岗位;刘德原回忆起按周总理有关古建修缮与利用的指示,修缮后的国子监交由首都图书馆利用;乌林西拉谈到在周总理关怀下,全国高校图书馆支持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谭祥金讲述了“文革”期间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图书馆界派团赴美考察,周总理还直接关心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让前辈们记忆最深的,是1975年周总理在重病中做出的指示: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的遗愿,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图书馆前辈口述史中提到的这些史料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关心。

在口述史中所占篇幅最大的,还是前辈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回忆起许多共同的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图书馆建设,统编图书馆学教材,编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筹建中国图书馆学会和高校图工委,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设立图书馆学硕士博士点、参加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等等,为我们呈现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事记。在业界工作的前辈,讲述最多的是馆舍的建设、馆藏的建设、读者的服务、业务的发展;在学界工作的前辈,回忆最多的是学科的建设、教材的编写、学生的培养、学术的交流。做老师的,心里想的永远是学生;做馆前言员的,心里想的永远是读者。

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中,前辈们的身份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是守护者,用一生守护馆藏、研究古籍文献,维系中华的文脉;有的是开拓者,扎根基层与边疆,建设起一座座图书馆,服务一方读者;有的是燃灯者,在讲台上、学术上辛勤耕耘,换得中国图书馆界人才辈出、桃李争春;有的是引领者,带头筹建新馆、改革业务、组建协会,使得图书馆的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还有的是探索者,站在时代大潮的前端,着眼新科技的发展,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接受访问的老前辈们,多已彼此相识几十年。他们有的是师生,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事,有的是朋友,还有的是夫妻。在访问中,前辈们细致地讲述了彼此的交往经历,展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这让我们感到,中国的图书馆界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新中国图书馆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不分彼此、同心协力的共同成果。不仅如此,受访者还多次谈到国际图书馆界的友人:倾心培养彭斐章的苏联导师艾亨戈列茨,20世纪70年代多次访问中国的美国图书馆学家林瑟菲,等等,他们开阔了中国图书馆人的视野,为中国图书馆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此外,受访者还提到王省吾、陈炎生、李华伟、卢国邦等华人图书馆员,他们在促进中外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辈们还多次提到从20世纪80代末便开始的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术交流,台湾图书馆界的王振鹄、胡述兆、沈宝环等学者,大陆图书馆界的彭斐章、潘寅生、谭祥金等学者,积极推动两岸的学术互访,体现出两岸图书馆人无法割舍、血浓于水的人文纽带。

中国的图书馆人,早已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受访的图书馆前辈,都经历了解放前的山河动荡,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都见证了“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所遭受的打击与损失,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中。在访问中,前辈们都对人生、事业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他们诚恳地反思了事业发展中的困境、挑战与不足,不避谈自己的失误与遗憾。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对人生的波折早已从容淡泊,宠辱不惊,但在讲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年轻图书馆人的谆谆嘱托、对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图书馆事业那份深深的爱。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最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口述史采集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有些受访人由于健康原因中途去世,未能完成访问,成为永远的遗憾。还有一些访问,由于我们自身的水平有限、准备仓促,本还可以问到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却未能如愿。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感动。首先是全国图书馆界同人们对此项工作的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全国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在设计、组织、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幸得各共建单位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同人们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让这个项目有始有终,得以阶段性地完成。

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前辈们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卢子博在访问中说:“口述历史这件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我晚年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他们认真地准备、细致地讲述、严谨地审稿,才让我们的工作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截至本书出版时,已经有十余位受访人离开了我们。这些访问记录了他们最后的日子,是他们对人生最后的总结、对事业最终的嘱托。有些前辈甚至将我们的访问作为告别。每每读到谭祥金临终前留给赵燕群最后的话,参与工作的同志们无不动容。

世界多么美好!我的双亲———姆妈,海伯,感谢你们给我生命,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八十三年。

我,一个湘西穷苦的孩子,是党、祖国、老师培育成长起来的,我很珍惜,尽自己所能为图书馆事业贡献我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此刻离别,我衷心感谢。

……

我走了。我爱你们!



一座图书馆,有没有灵魂?如果我们将馆舍视作她的身躯,馆藏视作她的心脏,读者视作她的血液,服务视作她的脉搏,那么,我们可以将图书馆人视作图书馆的灵魂。因为有了图书馆人,图书馆才有了生命,才能履行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天职。我们记录与保存的,不仅是图书馆前辈们个体的经历。他们的记忆,是中国图书馆界共同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

当庄守经回忆起1980年在西安参加图书馆业务研讨会、谋划建立高校图工委的时候,他说,“我感到自己在被历史召唤”。此刻,所有参与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工作的同人们,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访问更多的图书馆人,保存更多图书馆人的记忆,并将这份记忆的重量化作责任与动力,一直担在我们的肩上!

有图书馆在,人类的记忆就不会中断。

有图书馆人在,人类的文明就没有黄昏。


2022年6月

于国家图书馆学津厅

(本文为《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前言,作者田苗系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国际口述史协会副主席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