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欢歌迎新春,五谷丰登庆丰年。一场接一场的“村晚”示范展演,让广大乡村群众乐在其中。1月18日,2024年春节“村晚”全国示范展示暨“春到万家”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蒿坪镇金石村举办,民俗表演《舞龙舞狮》、歌舞《咱们村里有春晚》《走进新农村》、舞蹈《我们村的年轻人》、民歌《茶乡处处是歌海》《高楼万丈平地起》等节目精彩亮相,展现了安康乡村日新月异的美好变化,扩大了安康文旅品牌的影响力。1月27日至2月25日,2024年安康市春节“村晚”示范展演活动暨旬阳蜀河“我在古镇过大年”文旅活动在旬阳蜀河古镇持续举办,大联欢闹新春、看大戏过新年、赶大集过大年、来“蜀”打卡新潮年以及非遗体验、寻年味摄影展等活动精彩不断,以高品质的春节文化供给,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助力乡村振兴。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7万余人,于2021年7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年多来,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安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安康以“四链组合”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拓展创建成果,向全国输出了脱贫地区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形成了西部示范。近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第三、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结果,安康获评优秀等次,从而取得了创建验收西部第一、创新发展复核西部第一的优异成绩。
“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新任务,将巩固乡村文化‘价值链’、激活乡村文化‘动力链’、培养乡村文化‘创新链’、强化乡村文化‘服务链’作为推动乡村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全新的‘四链组合’,实现了安康示范区创建制度设计、建设目标再升级。”安康市市长王浩这样说。
安康市图书馆启动“阅种未来”计划
巩固“价值链”
以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完善每个村(社区)组建一支规范化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组织一项常态化文化旅游活动、建好用好一套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一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五个一’项目实施机制,建立县级文化单位与镇文化站和重点村(社区)结对帮扶文化特派员制度,加强对‘文图’分馆、服务点和戏曲、书法、乐器、舞蹈等农民自乐组织的指导扶持力度,努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这是2023年9月印发的《中共安康市委关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建设崇德向上幸福安康的实施意见》中的一段话。该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旨在持续深化新民风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厚植全市上下勇立潮头、追赶超越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安康,新民风建设和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成为优化农村文化生态的“催化剂”、推动农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加速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目前,全国和省级道德模范增加到57人、中国好人和陕西好人增加到211人。
研究表明,乡村社会的很多问题,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家庭暴力、“安贫乐贫”等,往往有其复杂的文化根源。乡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解决乡村文化自身发展问题,也需要对受文化制约的乡村社会生活秩序进行有效规范。“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问题、国家乡村振兴新战略和示范区创新发展新需要,将乡村文化建设和规范乡村社会秩序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肯定了安康乡村新民风建设。
以实施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是安康在乡村文化治理改革中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通过新民风文化传播活动,探索建立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巩固脱贫成果、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长效机制。
“我们通过挖掘整理‘岚皋杜氏家规’‘汉阴沈氏家训’‘白河黄氏家规’等优秀家规家训,编印出版《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安康最美家庭故事选编》,开展‘讲述家教故事’活动,建立‘家规家训’教育基地等,构建起优秀家训家规传承教育新体系。”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丰富优秀家规家训传承教育手段外,安康通过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深化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普及优良民风教育设施,强化“新民风讲习所”“村史馆”“民风廊”“孝悌榜”“贡献榜”的教育引导作用,创新优良民风教育方式,实现了民风正、人心齐、基层稳。
白河县衷家大院文化驿站
激活“动力链”
“自组织”文化活动激活“内动力”
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位于县城以南1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923户2765人。近年来,三元村在党支部引领下,把讲奉献、有威信、热情高的文化能人贤士组织起来,通过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聚焦群众文化需求和农村难点、热点问题,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三元村仅是安康开展“乡村文化理事会”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安康已实现“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行政村全覆盖,惠及全市1882个村(社区)。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将运行良好的乡村文化理事会所在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总分馆建设计划,提供相应服务产品供给,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安康,“乡村文化理事会”有权在章程框架内,根据村民意愿和实际需要,自主制定年度计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出需求反馈意见。通过扩大巩固“乡村文化理事会”自主权,充分激活文化动力,完善了行政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文化自治组织建设,推动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扩大服务供给和经费支出自主权,可以充分激活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内驱动力。”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介绍,除为行政村提供启动经费外,2023年还评选了第一批共10个安康市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先进镇(办),并对每个先进镇给予5万元奖补,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理事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内生动力。
近年来,安康市乡村文化理事会呈现出“自组织”能力迅速提升、文化活动数量逐年递增的好势头。安康市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探索成果不断,1个乡村文化理事会创新案例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2个案例入选全国文化馆蓝皮书,9个案例入选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举办首届全国汉剧优秀剧目会演活动
培育“创新链”
首创精神驱动发展画卷上的“如椽巨笔”
乡村中既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也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而创新就是推进资源转化的重要抓手。
安康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文旅、农旅、体旅融合发展,全市建成4A级旅游景区16个、3A级旅游景区37个,推出51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以及一大批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借助创新创造铺就的发展之路,源源不断、光彩夺目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既富了脑袋,又鼓了钱袋。“生意越来越好,有安康、西安等地的学校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好的时候,店里一天可以卖出100多盒,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在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制作、售卖芝麻糖的村民陈国英说。
吃“庖汤”是陕南山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年俗。“汉水·庖汤会”是石泉县依托陕西省级非遗项目“石泉庖汤会”推出的以地方汉水文化和年俗为主要内容的品牌文化旅游活动。中坝作坊小镇将此项活动引入其中,恢复了多年不见的传统百桌吃庖汤习俗及说菜、酒歌等礼仪。同时,融入“采莲船”“打连钱”等传统舞蹈,增加“石泉火狮子”“花鼓坐唱”等表演项目,让“庖汤会”成为跨年文旅盛会。与此同时,农产品展销、非遗集市、自行车骑行赛等活动迭出,出现了乡村旅游“冬季不冷”的“中坝现象”。
在岚皋县,当地紧扣“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战略,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建成“巴山样子·杨家院子”非遗文旅小镇,成为四海宾朋寻找乡愁记忆、回归体验自然、品尝特色巴山农家风味的好地方。据不完全统计,该非遗文旅小镇年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达1500余万元。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安康按照优化创新生态、奖励创新实践、宣传创新示范“三位一体”方式,全力打造乡村文化“创新链”。
“我们营造有利于‘基层首创’的生态环境,持续开展基层服务创新案例评选,已有14篇创新案例入选《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此外,常态化开展创新服务经验交流,组织编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集》等,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创新发展的论文写在安康大地之上。”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
举办“文明进万家 幸福安康年”群众文化活动
强化“服务链”
在“培基固本”中加大优质服务和产品供给
2019年5月,由宁陕县文化馆打造的“一个人的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城关镇关一社区残疾村民朱小霞家中的小院里开演,在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宗旨的同时,彰显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4年多来,宁陕文化人带着满满的爱,翻山越岭走遍了11个镇68个行政村,给特殊群体和老人送去精彩的文化节目,让文化之雨浸润宁陕大地。
轻装上阵,精“艺”求精。一个拉杆音箱、两条标语、一台戏……在平利县,10余人的演出小分队,演出内容丰富不单调。群文工作者充分发扬“文艺轻骑兵”精神,精心编排百姓看得懂、听得明白的地方特色文艺节目,持续开展好“理论+文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用实际行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基层群众宣讲党的好政策,送去精美的文化大餐,为争创陕西乡村振兴示范县积极贡献文化之力。
近年来,安康聚力文化惠民利民,服务供给量质齐升。“我们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编制《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在乡村文化财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与服务产品供给等方面,形成以‘培基固本’为目标的乡村文化‘服务链’。”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说。
据悉,安康大力构建城乡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县域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镇(办)、村(社区)两馆分馆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30%。新建一批安康阅读吧、乡村戏台、村史馆(社区博物馆)、乡村文化大院、非遗传习场所和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安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效能不断提升。
此外,实施文化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形成每个县有十名文化领军人才、百名文化骨干、千名文化能人、万名文化志愿者的人才队伍,创新打造一批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针对老年人的“艺养天年”、针对留守儿童的“版画艺术培训”、针对游客的“文化旅游驿站”等服务活动持续推出,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断加强。
仅2023年,安康就举办了首届全国汉剧优秀剧目会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汉江龙舟节,石泉县明星村、平利县蒋家坪村全国春季、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等重大活动。“四季村晚”、陕南民歌大赛、“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展演、青少年艺术培训成果展演、优秀原创作品展演、群文系统主题美术摄影展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掀起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阅种未来”“全市同读一小时”“安康人周末读书会”、王庭德励志报告会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让全民阅读滋润心田、深入人心。2023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服务人次达1231.23万,人均4.98次,同比增长42%。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服务供给和制度安排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呈现出环环相扣的链式结构。安康的“四链组合”,为系统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新路径。目前,安康5个县(市、区)获得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资格,12个镇被命名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数量均位于全省第一梯队。旬阳市、宁陕县被定为陕西省镇(办)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试点单位,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安康将以构建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持之以恒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贡献‘安康实践’。”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付波表示。
(图片由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提供)
2024年2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