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26日,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关键和本质,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引领,重塑传统业态生产过程,积极培育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
抢占赛道 新兴产业加速布局
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文旅领域,在“科技+”等多元驱动下,以主题沉浸、感官营造、虚拟再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成为“新风口”。多地因地制宜、精准布局,以新型生产要素驱动文旅领域深刻变革。
今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发布,提出打造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为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浙江省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到2027年,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融合产业集群10个、省级创新应用先导区15个、特色产业园区100个,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总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意见》明确,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体育、游戏动漫、影音视频融合应用;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校园、未来社区(乡村)等,加速创新场景赋能,助力社会智能化发展。
近几年,上海市抢抓文旅新赛道,培育壮大网络视听、电子竞技、数字动漫、智慧文博等新业态,推出一批沉浸式科幻体验示范项目,打造年轻人喜爱、人人都向往的“人文之城”“创新之城”。《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该市将在沉浸影音、沉浸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打造新高地。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上海“文旅+科技”场景日益增多,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转型升级 传统业态“出圈”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多地深度挖潜,推动文旅深融合、跨界大融合,以技术手段、创新创意等撬动传统业态升级蝶变,让新场景、新模式、新玩法“出圈”出彩。
近年来,部分地方文艺院团面临传统演出市场萎缩等现状,同时,线上直播正成为演艺经济新增量。为推动文艺院团数字化转型,河北省召开“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项目对接培训会,进行安排部署。“文艺院团挖掘线上演播潜力,既能让大众共享文艺发展成果,也有助于院团更好地开拓市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杰表示,除发展线上演艺外,该省还通过网络新空间展示城市地标、旅游景区等,不断催生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伸手可以触碰“太行山脉”,登船能够远眺“黄河奔腾”……在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依托人工智能、全息成像等新技术手段,游客可以游三晋山河、览古今人文。自运营以来,该馆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服务,相继开发了趣味、多样的研学课程及配套研学手册,成为展示山西文旅形象的窗口。“我们还会继续挖掘数智文旅场景,迭代更新研学产品、创新研学方案,为参观者提供更多优质供给。”山西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在文旅领域广泛应用,华侨城(深圳)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以科技与服务赋能品牌焕新,吸引了许多游客选购产品。华侨城(深圳)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刚表示:“公司全新升级自有会员体系‘华悦汇’和智能化小程序全闭环自助式服务场景等,提供‘酒店+’多元度假体验,丰富了消费场景,也带来了品牌价值提升。”
数智引领 发展质效更加显著
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新经济,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它同步优化了文化旅游管理服务效率,改变着人们的休闲选择和生活方式。
在广东,依托前沿科技打造的展览展示、夜游场景等逐渐成为旅游核心吸引物。近日,由广州利亚德励丰文化打造的励丰文化展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展演融合体验区,借助数字技术与场景复原,岭南建筑、童谣、粤语、粤剧等元素“活”起来、“智”起来、“动”起来;景点业态体验区的主题场馆则由“创想廊”“未来之境”“光遇森林”三大主题空间构成,通过新媒体视听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实景娱乐。
近几年,陕西旅游集团向数字化科技型文旅企业转型,聚焦数字基建、数字运营、数字体验等基本完成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既拓展了文旅新空间、新场景,也在优化管理服务方面作出全新探索。“目前,集团以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数字媒体中台为核心,完成智慧景区建设;打造的‘陕旅嗨GO’数字营销新平台2023年共计开播1万场,商品交易总额突破1.2亿元。” 陕西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表示,今年集团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强引擎,更好添彩群众美好生活。
(统稿:孙丛丛 参与采写:周传人、韩洁、黄艺芹、李秋云、范海刚、朱萌、谭志红、秦毅)
湖南:“文化+科技”锻造新质生产力
▲ 观众在芒果未来艺术中心欣赏“千里江山奇幻秀” 颜 清 摄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三湘大地也涌现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科技赋能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例,目前,园区已引进380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集创意、内容制作、储存、播发、交易于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链,成立了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马栏山·华为云音视频产业创新中心等10个研发创新平台。“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使马栏山朝着“中国V谷”的目标快速迈进。截至目前,园区5G智慧电台已应用于30个省市区的1203家广播电台,AI手语播报系统已推广至346家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园区累计实现企业营收1700多亿元。
位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内的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广传媒”)近年来着力提升其“文旅+投资”新战略中的科技含量,持续推动以资本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高地。
在3月16日发布的2024年长沙市重大文旅项目清单中,电广传媒旗下的芒果城项目位列第一。据了解,芒果城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000亩,拟整合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和七彩盒子等文旅项目,并投资新建水世界等项目,形成传媒旅游新地标。
位于芒果城七彩盒子的芒果未来艺术中心已于2023年9月投入运营,是电广传媒探索“文化+科技”类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也是运用数字科技推进产品创新、产业提质的文化艺术前沿阵地,利用AI技术、穹顶影院、沉浸式互动装置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表达、市场化应用。该中心的首推项目“千里江山奇幻秀”依托北宋画家王希孟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卷《千里江山图》,借助新的数字科技,构建出东方意境美学的感官盛宴。
在投资领域,湖南电广传媒还积极依托文旅与科技融合,盘活各地闲置资产,打造独具在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近年来,电广传媒在湖南省6个市州布局了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汨罗屈子文化园、南岳芒果晨曦客栈、郴州711时光小镇等7个文旅项目。
电广传媒董事长、总经理王艳忠介绍,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近期电广传媒将组建文化科技公司,依托独具特色的芒果IP资源和对文化创意的创新性转化,在数字科技的应用端持续发力,推动“文旅+科技”产品创新,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和支撑公司未来持续高质量发展。
山东:向“新”而行 文旅动能澎湃
▲ 天蒙景区实景图 天蒙景区供图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在孔庙大成殿和孔府长廊,我们通过智慧导览系统感受儒家文化传承,享受便捷高效的游览体验。”近日,来到山东曲阜“三孔”景区的游客刘林浩表示,刚刚上新的AI数字人导游为其带来别样惊喜。
近年来,山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支撑,推动文旅各领域内容、业态、技术、模式和场景创新,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为抢占文旅新赛道,过去几年,“三孔”景区率先布局智慧景区建设,引入数字化购票系统、刷脸智能入园系统、AI智能导览系统等,让游客凭借一部手机即可入园游览。景区还上线“三孔”智慧研学系统,把现实景观与历史故事连接起来,通过“人工智能AI解说+全景闯关互动”形式提升沉浸式研学体验,创新表达儒家文化内涵。
在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景区依托“北斗+文旅”开发天蒙山四维实景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点、休息区、出入口、餐饮等分类信息,还可以通过对景观、历史、地质、生物等多维度知识点的采集与制作,为不同游客定制个性化游览线路。与此同时,该系统将景区管理纳入“一张图”,通过在地图上显示客流等主要信息的位置,让管理者更清晰、及时地掌握景区整体情况,为景区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慧化景区建设是山东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加强顶层设计引领,聚力培育具有沉浸式、体验感、互动性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202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拓展文旅新场景、创新发展未来业态等以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能级,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大明湖景区,旅游演艺“泉城夜宴·明湖秀”以升降亭台、投影激光等新技术手段展示济南故事,既打响了“泉城夜游”品牌,也为周边酒店、游船、餐饮等产业带来附加值。在山东博物馆,通过打造“智慧鲁博—山东博物馆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该馆将在公共服务、藏品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质,让大众充分体验“永不落幕的展览”。从景区智慧化到“互联网+演艺”,从元宇宙现实落地场景到博物馆沉浸式游览项目,在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变革的同时,山东进一步强化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融合渗透,通过文旅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的融合,带动产业内部优化升级和关联业态协同发展。
广西桂林:资源优势转为发展“新”优势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
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阳 文/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通过制定一套激励政策、探索一套经营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区、树立一批优质品牌、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五个一”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新突破。其中,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该县出台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将全域旅游深度融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划,2021至2023年设置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旅游专项资金,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为全域旅游保驾护航;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统一管理和运营,群众以土地集体入股或参与等方式进行合作,实现“一田生五金”的显著效益;建成了金竹民宿体验区、黄洛瑶寨长发小寨风情区、芙蓉高山蔬菜种植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了“一路梨花上南山”“一路稻花上龙脊”“一湾碧水进温泉”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做足民族、农耕、红色、康养与旅游融合文章,推出了“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旅游品牌和系列常态化民俗演出项目,着力打造“多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品牌;依托富硒资源,着力开发打造富硒百香果、猕猴桃、龙脊辣椒等富硒系列乡村旅游农产品。
“五个一”模式推动龙胜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龙脊镇大寨村为例,2022年,该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25.52万元。通过把民族村寨打造成旅游景点、把民俗风情搬上舞台、把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龙脊镇大寨村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认为,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挖掘新价值、发展新业态、构建新模式,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方式。龙胜的实践,是桂林市探索新质生产力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桂林注重挖掘“甲天下”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新业态、形成新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行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3年,象山区接待游客10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30亿元,创下新高;阳朔燕莎航空运动营地开发空中旅游,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收入近800万元;资源县通过举办中国漂流联赛总决赛和文化旅游节,总接待游客数24.4万人次,创历次活动人数新高;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自2019年9月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超过860万人次。
过竹认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育新项目、新产业,是当地形成新业态、新场景的成功经验,也是探索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路径。
2024年4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7版刊发特别报道
《培育新质生产力 添彩群众美好生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