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摆放巨幅福建漆艺座屏作品《松青鹤白东方红》
眼下的福建工艺美术界很忙。再过一个月,全国工艺美术盛事——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9日至12日在福州市举办。福建漆艺在去年底惊艳2023中国福建漆艺博览会之后,期待在盛会中再次绽放光芒。
“大漆很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大漆的国家,据史料及考古发现,我国对大漆的使用,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漆艺重镇,福建漆艺源远流长、漆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宋代就非常成熟,清末明初更是人才辈出。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珍贵黑宝石”“东方珍品”“人间国宝”这是历史上曾远销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屡获各类国际博览会头牌金奖的福州脱胎漆器,为中国赢得的世界荣誉。但是辉煌的福建漆艺,也曾因种种原因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与困境,近年来,得益于非遗保护、政策扶持、行业重振、人才夯实、守正创新等,福建漆艺迎来涅槃重生,焕发新光彩。
福州市第27届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杯”大奖赛漆艺组操作现场
重视扶持,保护有方
3月20日,福州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迎来了特别的客人。当天,福州市长吴贤德率队走进福州脱胎漆艺保护基地、闽江学院美术学院调研等推动漆艺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对建设福州“漆艺之都”、做好漆艺等非遗保护传承、探索“非遗+文创”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非遗漆艺融入现代生活开出“方子”。
金漆彩绘山水人物长颈瓶——沈绍安兰记
福州历史上一直与漆艺“如胶似漆”,2012年荣膺“中国脱胎漆艺之都”。为破解困境,《福州市脱胎漆器技艺保护规定》《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福州市漆艺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施行,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技艺传承保护、加强宣传展示、鼓励开拓市场等方面,促进福州脱胎漆器行业传承、保护、发展。
在省级层面,《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于2022年3月颁布实施,对推动漆艺在内的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福建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漆艺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化。目前,全省共有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漆艺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漆艺相关省级非遗项目12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代表性项目的公布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力地推动了漆艺的保护和发展。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福州市政府共同举办漆艺双年展,助力福州打造中国脱胎漆艺之都。近年来,福建漆艺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漆艺大师、艺人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进口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展会,广受追捧。
福建非遗漆艺保护传承久久为功,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画卷。人民大会堂会东大厅的《松青鹤白东方红》,由闽派代表画家李耕所画,他的徒弟国画家兼漆艺名师张英、周秀廷等把画作携往北京,用福建传统堆漆工艺精工制成巨型木质屏风。由于北京气候干燥,久之漆座屏底胎干裂,共有大小317个裂痕。2008年,非遗漆宝斋漆艺传承人沈锦丽及团队对屏风进行全面修复。“看到这庄严殊胜的漆艺屏风庄严临在,作为修护屏风的匠人,倍感欣慰。屏风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世界和平、民族复兴的美好祝愿。”沈锦丽说。
“60年的从艺生涯,我亲历、见证、伴随了福建漆艺福州市脱胎漆器的起起伏伏。”在自家工作室,今年78岁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修钤,精神矍铄,每天仍以旺盛精力投入漆艺创作、保护与人才传培养中:“今天福建漆艺点亮了新的曙光,我的状态就是福建漆艺的一面镜子”。
福建漆艺作品
千文万华,传承有序
“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倒闭,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解散,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被兼并……‘印锦’‘台花’等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失传,从业人员改行,原有艺人所剩无几……”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情形,回想起福建漆艺曾经的保护传承状况,当时在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工作的陈天灨仍感慨颇多。在福州金山平潭工业园内的基地里,谈到如今福建漆艺保护传承的新形势新变化,身为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会长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的他深感欣慰。
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福州现从事漆艺生产加工相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约10000人,以小型企业、小作坊和个人工作室为主,80后、90后年轻人占多数,年生产销售额约10亿元。福州漆艺产业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晋安区远洋路漆艺保护基地、朱紫坊漆艺文化街区、仓山区福湾工业园、闽侯荆溪镇和竹歧镇等地。
梅花香自苦寒来。福建漆艺行业的重振背后,人才队伍的壮大是四樑八柱。
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瓜瓞绵绵 华绮福漆”传统拜师现场
正衣冠、盥洗礼、献花、鞠躬、敬茶……3月30日下午,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儒坊,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瓜瓞绵绵 华绮福漆”传统拜师礼,25名福州漆器艺人正式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为师。就在一个多月前,沈绍安漆艺产融基地拜师典礼中,袁师永的老师郑修钤再次正式新收3位弟子。相隔一个多月的师生拜师礼,是近年福建漆艺人才涌现的生动写照。
截至目前,袁师永共培养两百多位弟子。正式拜郑修钤、陈天灨为师的徒弟分别达几十位,经由他们授课传艺培养的学生也都达数百名以上。得益于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培养与师带徒等举措,福建漆艺人才不断涌现。除了34位省级以上漆艺相关非遗传承人外,福建现存世漆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30余人。
2023中国福建漆艺博览会上,福建漆艺惊艳亮相,广受追捧
近年来,福州加大脱胎漆器大师带徒扶持力度。对脱胎漆器、软木画等重点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以及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工艺实行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传人带徒(含子女)津贴制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授艺津贴由每月500元提高至每月1000元,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特级名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的带徒授艺津贴由每月300元提高至每月600元,行业资深艺人带徒授艺津贴由每月200元提高至500元。福州还致力打造大师示范工作室,每年评选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通过示范引领,聚焦创新、树立工匠标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截至目前,已评选漆艺类大师示范工作室9个。
与此同时,福建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记录和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工作。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郑益坤、蔡水况、黄时忠、郑修钤等四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依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了9期漆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473名漆艺非遗传承人和漆艺从业者参加了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促进了漆艺后继人才和传承队伍的培养。
福建各地还持续推动漆艺进校园、进社区。在福州市晋安区日出东方小学,孩子们在漆艺大师手把手指导下,体验、学习漆艺创作,这是“漆趣艺术”校园文化节的情景。该校在开展“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效果显著,被晋安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确认为晋安区第三批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晋安区日出东方小学“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
“现在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现象,漆艺相关专业博士生数不断增加。这源于政府对漆艺教育的重视与扶持,让漆艺保护传承前景光明。”正如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副会长魏宁所言,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本科和硕士的漆艺专业以来,漆艺相关专业成为了不少知名大学新增专业中的香镆镆,目前福建省内主要高校都建立漆艺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
守正创新,未来可期
3月23日,与三坊七巷隔街相望的福州八一七路“福书轩”里,一场拍卖会的特殊竞品引人关注。编号001的“龙镇海”中国漆镇纸在7轮竞拍后最终成交。
这件非遗生肖系列漆镇纸创新产品,由陈天灨携弟子陈兆云以非遗漆艺髹涂经15道工序打磨,由创智联盟公司运用数字技术完成前期设计与建模,经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后并于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实物及3D数藏,全球限量发行500套。这是传统非遗技艺与前沿数字技术的一次交融合璧。
当天由峡出版发行集团所属创智联盟公司与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海峡创智·龙镇海新品发布会”上。海峡区块链版权中心运营的“元犀宇宙”数字艺术平台也同步上线“龙镇海”3D数字藏品,现场粉丝纷纷抢购。
“此番合作“试水”,旨在以创新方式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数字技术的引入,在提升传统漆工艺生产效率的同时,拓展了非遗的呈现形态,让非遗技艺焕发新光彩。”陈天灨说。
如今在福建漆界,相似的创新情景比比皆是。福建省艺术馆创新漆艺非遗项目发展模式,将农民画与漆画结合,不断提升漆画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2018年,又将唐卡与漆画相结合,把福建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模式推广到藏族地区,收到良好成效,闽藏两地漆艺传承人共同学习交流,促进了漆艺发展。农民漆画与唐卡漆画,这些创新的漆艺形态,正呈现出全新活力。
福州市不断推进跨界融合,引导福州漆艺产业向实用领域拓展,聚焦家居装潢、日常用品、首饰服饰等实用器物,融入传统漆艺技艺元素,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漆艺与木雕结合、寿山石雕、软木画与跨行业融合,还组织开展“漆彩品茗”的漆艺与茶业、“漆彩福州·金鱼满堂”的漆艺与金鱼等跨界活动。
漆艺体验空间
“最为实用性的器物,与美的距离最为接近”。在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马保根雕创业园,在福州市闽侯县马保根雕创业园,林维銮、林维惠兄弟俩,从继承父辈手艺到另辟蹊径,探索创新漆艺创作,于2017年成立福州漆研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立足传统精湛技艺,融合现代先进技术设备,深入挖掘漆艺的材料美,工艺美,生活美。产品设计坚持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长期专注于创作、生产日常生活实用的漆箸及漆艺茶空间相关产品。公司主要生产茶空间周边漆器产品,年销售额300万元左右。将非遗技艺应用到日常生活实用的器物中,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大漆”复兴之路,让漆艺技艺和漆箸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与传承。
今天,福建漆艺呈现千文万华的多彩新姿。
在福建的隔壁浙江,良诸博物院“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中,与77件漆艺文物交相辉映的是22件当代漆工艺品,让人看到如梦大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22件当代漆艺作品的作者正是福建漆艺大师唐明修。
“漆园山太美了,想把他抄下来。”作品《抄山》,描绘的正是唐明修的住所、工作室“漆园”所在的福州晋安区北峰山。这里成为福州乡村旅游的样板。“漆园”成为当前,漆艺人向往的“圣地”,成为了别样的诗与远方。
当前,福建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漆艺产品创新不足、漆艺人才短缺、品牌建设有待提质升级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如何打造中国漆文化中心、国际漆艺重镇,如何促进福州漆器髹饰技艺的振兴,培育壮大漆艺人才队伍,怎样构建福建漆艺术元宇宙平台,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任务书。
“漆艺守正创新,关键在于把握‘设计、 材料、工艺’三要素,一定要坚守传统大漆、传统工艺,不能以化学漆替代,不能将漆艺做成综合材料。”陈天灨呼吁。
“美术设计创意方面能力加强,漆艺传统技艺能力下降。”对于当前涌现的许多年轻漆艺人,郑修钤、陈天灨等老艺术家们都表达了同样的欣喜与担忧,和对“两条腿”并举的期翼。而魏宁刚认为要对当前漆艺产品存在的同质化与保守现象给予重视。
“近些年政府的持续重视扶持投入,使福建漆艺走在全国前列,孕育了浓郁的艺术与市场氛围,但仍需一鼓作气,继续突围。”职业艺术家、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顾问沈克龙认为:“当前有些政策短期化、盲目化,缺乏宏观认知与整体规划,缺少高效的执行机构。更需精准施策,侧重点放在如何推进在地资源项目落地转化、创造产业化条件,增强可持续性,整合部门、院校、产业、个体等几方联动,合力将福建漆艺打造成世界性地域文化品牌。”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落实福建文旅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漆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培训,壮大传承人队伍,提升传承人能力水平;组织漆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走出去,探索福建漆艺术“元宇宙”,推动打造漆文化产业引领示范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福州打造漆文化中心,打造独具魅力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福州漆文化品牌。
“美美与共——闽藏唐卡漆画精品展”展览,唐卡漆画《和谐金桥》
2024年4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佳“漆”如许——福建漆艺焕发新光彩》
(文中其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