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粥是一种由稻米或小米、玉米、豆类等粮食加水熬煮成糊状的食物,其滋味通常清淡、软糯、绵长、天然,被认为是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的养生佳品。用砂锅来熬制,更加软黏绵稠、味道清香。粥里蕴含着厚重而悠久的文化,那淡薄而绵长的滋味,也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抚慰。
各地的粥有着各自的特色。潮汕人特别喜爱喝粥,食粥的历史由来已久。潮汕粥也有其独到之处,有人说潮汕人的粥,万物可熬。也有很多外地人说潮汕人会吃,一碗粥能吃出百种味儿,也能配上百种菜品。除了潮汕白粥,潮汕人还喜欢在粥中加入肉蟹、鲜虾等海鲜或鸽子、猪肉等肉类,以鲜为主。潮汕人的海鲜砂锅粥,有虾粥、蟹粥等,“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是其特征。将粥与海鲜同煮,干贝、芫荽、冬菜提味,黏糯的味道更鲜、更甜、更香,让人感觉这海鲜,鲜活得像是刚从海中游到锅中的。潮汕的鳝鱼砂锅粥也为一绝。煮开了粥,要熟之前,加入鳝鱼片,放冬菜,抑或菜脯粒,加一小撮芫荽,便为妥妥的美味。这样的鳝鱼粥,我配着花生米吃,一下子能吃上好几碗。
食粥话渊源。粥,古也称“饘(稠粥)”“酏(薄粥)”等。先秦古籍《汲冢周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我国食粥上古有之,历史悠久。
海鲜粥
粥,既为满足日常口腹,也关乎礼仪。《孟子》中说“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论贫贱富贵,皆食粥也。《礼记·曲礼》曰:“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礼记·檀弓》也有云:“食粥,天下之达礼也。”
粥,还与民俗相关。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做寒食浆的习俗:“以三月中清明前夜炊饭,鸡向鸣,下熟饭于瓮中,以满为限。当数日后便酢中饭。因家常炊三四日,辄以新炊饭一碗酘之,每取浆,随多少即新汲冷水添之,讫夏,歹食浆并不败而常满,所以为异。以二升,得解水一升,水冷清俊,有殊于凡。”宋末元初《武林旧事》称:“(腊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粥,有养生疗疾之效。班固等撰《东观汉记》中曰:“曹褒迁将作大匠。上闻褒病,使致医药、糜粥。”记载的便是粥的药效。范晔《后汉书·曹褒传》中也记载:“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宋代苏轼喜食粥,认为粥有“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的好处,《东坡志林》称:“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田以足饘粥耳,而所至访问,终不可得。岂吾道方艰难,无适而可耶?抑人生自有定分,虽一饱亦如功名富贵不可轻得也。” 明代李时珍称粥可“厚脾胃,通三焦,资助生发之气”,认为其营养丰富,可作为药膳食之。
粥有多种。常见的除了白粥,也有紫(紫米等)、黄(小米等)、黑(黑米等)、赤(麦等)等颜色的粥,还有药膳粥、肉粥、鱼粥、虾粥、蟹粥、菜粥、番薯粥等,品种多样,口味不一。晋人董勋《时镜新书》曰:“齐魏收当寒食饷王元景粥,元景与收书曰:始知令节,须御麦粥,加之以糖,弥觉香冷。”北宋陶谷《清异录》曰:“魏王继岌,每荐羹以羊兔猪脔参之,时卢澄为平章事,趋朝待漏堂厨具小馔,澄惟进粥,其品曰: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三种并供。”元代脱脱等撰《宋史·王旦传》记载:“旦疾甚,遣内侍问者日或三四,帝手自和药,并薯蓣粥赐之。”这也是关于薯蓣(山药)粥的较早记载了。
立冬进补食粥,能够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在这寒风来袭的初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粥、八宝粥或粟子粥,可以暖胃慰心,难怪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平旦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也”之说呢。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11月14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