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来,政产学研各界在产教融合路径创新、产教融合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深入探索,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的机制改革雏形逐渐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谈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的提出对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作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旨在加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等工作,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1项改革重点任务。同月,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成立。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委就产教融合发展出台的系列战略性、指导性文件和采取的系列重要举措表明,需要将产教融合持续推向深入,需要通过积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中,全国性、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为研究与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
“成都影视硅谷”是四川传媒学院在长期探索实践“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过程中联合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打造的产教融合载体,“成都影视硅谷”按照“园校一体”的产教融合共生模式运行,着力将园区建在校区、依托校区办园区、办好园区促校区,构建“点——线——面”全面搭接的产教融合立交桥,形成了园校合一、共生共赢的新文科协同育人创新路径。
2017年,四川传媒学院围绕四川“文化强省”、成都“文创中心”建设,会同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中国电信、凤凰卫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平台——“成都影视硅谷”。园区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投资超过20亿元。园区建设2017至2022连续多年被列入四川省重点项目,被写入《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建设“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方案》,并被纳入为《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重点项目。园区拥有国家广电总局批复、省部共建的全国首个国家级超高清基地——中国(成都)超高清视频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四川省创新创业创造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四川十大文创品牌基地等。成都市政府以园区为基础,投资打造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的“成都影视城”。
“成都影视硅谷”在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上,主要针对“产教融合深入难,协同育人缺乏长效机制”等产教融合改革的难点和痛点,着力推进传媒教育和传媒产业体系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多重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优势互补,着力将其打造成支撑传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具体而言,主要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按照“园校合一、产教融合”的思路布局新文科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聚焦传媒类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依托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深化协同育人的育人理念。按照“学校出资建园区、政府主导引产业、校企合作搭平台、园校合一共育人”的思路,布局“传媒+科技”“艺术+技术”的新文科传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坚持以改革为主线、重点突破、整体施策、精准发力,引领深化协同育人改革的根本方向。通过搭建“园校一体”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育人要素,协同推进“产教六链对接”,形成传媒教育同传媒产业的对位对接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同人才需求链无缝衔接、供需对口。“产教六链对接”即是将传媒产业主体的利益链与传媒教育的价值链对接,将传媒全产业链与学校布局的专业链对接,将传媒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链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链对接,将传媒产业所需的技术链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链对接,将传媒产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链与学校就业链对接,将传媒产业技术创新变革的需求链与学校的科研创新链对接。通过“产教六链对接”,深化传媒教育与传媒产业的融合,“成都影视硅谷”即是“产教六链对接”的实现载体。
二是搭建“集聚性”产教融合资源平台。依托省广电局、成都市郫都区政府等,发挥民办院校体制机制优势,依靠学校自身投资“筑巢引凤”,引入广电总局广科院等单位,政行企校协同共建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传媒教育资源集聚地。依托校区建设拓展产业园区空间,建成了全球最大单体数字摄影棚、成都市示范性消费场景光影城、双创园区等一批传媒产业空间;引入注资创办近两百家专精特新文化传媒类企业;引入广电总局广科院成都研究院等十余个科研机构、实验室;落地了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省(部)级基地。
三是依托园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协同性”新文科育人策略。
1.通过“三引入四突出五共同”全面贯彻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引企入园、引行入教、引研入学”“三个引入”深化校企、校行、校研协同。在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时注重“四个突出”:一是突出以行业需求确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二是突出强化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是突出校企合作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四是突出引进行业企业的资源要素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四个突出”不断优化基于新文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校企“五共同”,即“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教学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推教学质量”,不断深化协同育人培养方式改革。
2.协同深化育人机制建设。吸引园区的行业企业以资源要素参与办学,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决策咨询委员会、教指委、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推进以产业学院为核心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与广电总局广科院、四川观察等合作组建“智慧广电学院”“新媒体运营产业学院”等一批新文科产业学院,共建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
3.协同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依据新文科建设要求,深化“传媒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将与央视、中广电设计院、华为等单位联合研制的《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实施指南》等5个国家和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规范引进教学内容。校研合作开设《超高清摄影技术》《超高清实验与创作》等系列超高清前沿性课程;校企合作开设《融合媒体有声读物创新表达》《数字创意》等系列行业亟需能力提升性课程;校企合作共建了以《新媒体音频节目创作主持》《影视合成与特效》等一批“省级应用示范课程”为代表的应用性课程。
4.协同促进行业前瞻性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瞄准产业迭代更新,校行企研协同“出人才需求、出培养标准、出解决方案”,推进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在应用型超高清内容制作人才培养上,发挥国家广电总局的政策指导作用,与总局广科院、省广电局等共建超高清视听产业基地,按照超高清行业最新要求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超高清内容制作、标准检测、内容传输等系列实验室,将超高清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在应用型融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率先成立融媒体学院,依托华栖云等公司建立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搭建高水平“教学、生产”一体化平台,开发系列融媒体实务课程,开展面向多省(市)的融媒体从业人员培训;在应用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方面,与凤凰教育共同研制《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白皮书》,开展“新媒体影像创作师”职业技术认证体系研发,在国内高校率先构建起较系统的数字媒体专业群。
5.协同探索学生实践成果转化。在园区建立“西部国际影视产权交易中心”,探索“龙头企业+高校创业团队”融合模式和“学生作品—企业产品—市场商品”转移转化机制,搭建成果转化的产业化通道。
四是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享性”资源建设。校企共建共享,拓展育人资源,提升新文科育人条件。
1.完善实验室体系。与凤凰教育、教育部规建中心合作共建了“教育部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与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四川省广电局等共建了沉浸式超高清视频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超高清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华晟集团共建了戏剧影视美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校企、校研合作共建,促进学校形成覆盖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各层次,由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百余个实验实训室、所构成的完善的实验室体系。
2.扩充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园区企业,增加实习单位上百家,增加实习实训岗位3000余个。
3.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与峨影集团等单位共建了拥有5000余件珍贵藏品的“传媒博物馆”;与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等共建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传媒学院分馆”“成都市图书馆四川传媒学院分馆”等;将火焰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型影视设备库引入学校,为学生增添了全球顶尖影视器材的认知实习场所;与中国电信等共建了“川传云”超融合数据中心、百余间智慧教室,上线了融合媒体实验教学平台、智慧教学云平台等在线开放学习平台。
五是拓展了“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途径。依托园区共同体,通过“三个持续”(持续引进行业人才、持续加强双师双能培养、持续提升紧贴产业一线专业能力),引入了著名导演范元、著名演员娜仁花等一批业内高端人才,自有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不断提升。近年来新增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四川省教指委委员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2人,推进了师资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是构建“共生性”新文科协同育人机制。
1.推进建立互利共赢的“协调型”利益机制。通过促进实施入驻园区企业的“两免三减”税收优惠政策、学校场地租金减免补贴措施、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机制建立等举措,统筹协调“三方需求”(政府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营利需求、学校育人需求)的利益一致性。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立专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成都郫都区影视城管委会,推进建立“服务型”管理机制。通过实施传媒产业链式招商、入园报批“一条龙服务”“双零”(零距离、零收费)服务机制、服务专员制度、技术创新对接和成果转化服务等系列措施,搭建产教协同育人服务平台。
3.推进建立“联盟型”发展机制。推动成立“四川省影视产业联盟”等一批产业联盟组织,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中标工信部标的额三千万元的超高清平台项目,促进开展传媒高新技术的协同创新。
4.推进建立“产出型”企业孵化机制。推进成立管委会校地企融合发展部,打造贯通性综合孵化服务平台,依托小不点创意工厂等实施万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培育孵化出双创版上市公司“嘉申光年”等百多家文化传媒企业。
通过“成都影视硅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一方面有效牵引带动了地方产业布局,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动能。成都市政府以“成都影视硅谷”为基础建设的“成都影视城”产业功能区,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超过数十亿元。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借力扬帆在大幅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强了办学条件、强化了专业建设、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5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同类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借鉴。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成都影视硅谷’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川教函〔2021〕483号-62)和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联盟式’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JG2021-1556)研究成果。
特邀作者:
陈锦宣,教授,四川传媒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