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伴随青少年群体新型文化需求的持续释放和国家对非遗保护传承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山东省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多维扩展“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打造融会非遗研学、非遗传习坊、非遗茶会于一体的暑期非遗新课堂,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收到良好反响。
创新启动滨州非遗研学游。今年以来,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滨州非遗项目课程研发、培训及研学服务项目”,并于8月成功开展“渤海之滨承古韵 黄河之州绽芳菲”滨州市2023暑期非遗主题研学活动,联动全市7个县(市、区)创新设计打造非遗研学路线,选取滨州市省级以上滨州区域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课程研发,创新打造非遗研学路线。将景点参观、文化研学、非遗项目体验融入青少年暑期研学游,探索推出具有鲜明滨州地域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融合互动,顺应国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
持续打造非遗传习坊品牌。为扩展青少年美育阵地,推动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播传承,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7年起打造“滨州非遗传习坊”品牌。在寒暑假期间邀请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授课教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非遗)+学校两轮驱动、双向互动,深受少年儿童喜爱。8月23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举办包括绒绣、面塑、滨州民间剪纸、博兴草编四门课程在内的“2023滨州非遗传习坊暑期培训班”。孩子们在传习坊老师的带领下,现场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丰富了暑期文化生活。
积极延展非遗茶会的服务半径。今年,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强化“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茶会”与文化交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结合力度,拓展非遗茶会的内涵外延,先后承接第四届“滨州人才节”感知滨州文化交流活动——二十四节气立秋茶会和“小桔灯·与爱童行”非遗研学活动暨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处暑茶会,着力提升非遗茶会分众式服务的精准度和辐射力。其中,立秋茶会邀请滨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参与,将文化场馆参观、传统文化讲座等形式与茶会的氛围体验相融合,用文化力量赋能滨州高层次人才建设;处暑茶会则通过与围巾妈妈协会等社会力量的联合,将茶会与非遗研学体验相互贯通,加大对孤困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关爱和服务力度,实现非遗主题活动社会效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