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徽州古城“徽”字经

2023-04-06 15:28 来源: 文旅中国

“城立千秋岁月,看明衙清宅、唐台宋构;门迎四海宾朋,醉歙韵徽风、隆礼盛仪”,这是悬挂在徽州古城城门两侧的巨幅楹联。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歙县徽州古城(组图)(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海内外游客打卡、探访的网红景点。

徽州古城仁和楼(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州古城”的“徽”字大有文章可做。“徽州”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二字一直没有变更,或称“徽州路”或称“徽州府”。所谓“徽州一府六县”,是指古徽州府与其所辖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徽州府的府治,则一直都设在歙县的徽州古城。在长达7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民国元年,废府留县,徽州随之不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在原徽州地区基础上改设黄山市,但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属于古徽州这一概念。2010年,徽州“一府六县”由安徽省文化厅申报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2010年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9年12月26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歙县徽州古城徽州府(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州”这个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宋徽宗赐予的。当年他平定歙州的方腊起义之后,便将“歙州”改为“徽州”。有人说是宋徽宗热爱此地,将自己的“徽”字赠予徽州,因为“徽”字有美好之意;也有人说是由于“徽”字有绳索束缚之意,他希望此地从此规矩安定、生活美好。

歙县徽州古城阳和门(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同时,“徽州”还是1667年(清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字的来源,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足见“徽州”之于“安徽省”的意义之非凡。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徽州府衙、徽州历史博物馆等九处。

歙县徽州古城(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渔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古坝是江南的都江堰;徽州历史博物馆,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而斗山街,则是古代徽商大贾的豪宅府邸。尤其是徽州古城里开馆于2021年9月13日的徽州历史博物馆,更是具备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和宣教等诸多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寓教于乐、文博鉴赏、研学修学、创意创新的舞台,成为了歙县徽州古城的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

歙县渔梁街(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歙县渔梁古坝(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歙县徽州古城徽州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歙县徽州古城斗山街(图片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州古城的城门南谯楼,两边各有十三根柱子,总共二十六根柱子。可是当地人却说是二十四根柱子。为什么少说两根呢?这是因为有个中门缺门板,这个中门扇开的时候会隐藏两根柱子,所以叫做二十四根柱。又因城楼临水地软需用柱子加固、支撑,所以就用了二十四根柱来加固。在使用过程中,二十四柱采用了宋代营造法式,严格采用“排栅法”来建造,这种施工方法在我国古建筑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歙县徽州古城南谯楼

以徽州古城作为其发源地的“徽州文化”,是泱泱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诸多领域、学派,影响深远,吸引众多古今中外学者为之发幽探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见古往今来,见天地人我,见沧海桑田,见人生真谛,在徽州古城感受徽文化岁月的印记,探索徽文化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江志伟,著名学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屯溪区文联主席,《屯溪文艺》杂志主编,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陈红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