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四宝”中,产自浙江湖州的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作为湖州文化的一颗明珠,助力形成“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辉煌。
宋元之际,湖笔逐渐崛起,冠绝天下。对湖笔而言,宋代毛笔形制的转型是“天时”,浙西盛产竹材、羊毛是“地利”,优良独到的工艺则是“人和”,也是它脱颖而出的制胜秘诀。传统湖笔制作技艺代表着中国毛笔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其精湛技艺的核心是对锋颖完美的追求,具体内涵包括用料讲究、选料严谨、工艺独特、操作精细、技术高超、规范严格等。
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有着“湖笔之都”的美誉,千百年来,一支支湖笔便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善琏镇有一座蒙公祠,祠堂中供奉的是秦朝大将蒙恬。据清同治年间《湖州府志》记载,秦将蒙恬改良了毛笔的两大技艺,被当地百姓尊为笔祖。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与九月十六日,传说为蒙恬及其夫人的生日,笔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笔祖庙会。这一习俗绵延至今,除战乱岁月外一直保持。
湖笔产品 卢炳根摄
明代董斯张的《吴兴备志》记载:“智永禅师结庵琏溪,往来永兴(欣)寺。笔工萃于此乡,北取兔毫于溧之中山,南取绿管于越之文山,故其制独精。”智永禅师是南朝陈及隋朝时期的书法家,为王羲之七世孙,他在善琏的30多个春秋里,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此后,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名家相继在湖州为官,都成为湖笔的“真爱粉”。这股潮流,到宋末元初的赵孟頫那里尤甚。据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湖州人赵孟頫不仅精于丹青用笔之道,本人还亲自制笔。明清时期,湖州成为当时宫廷御用笔的主要制作基地,此时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元代的冯应科、陆文宝、陆文俊、沈生,明代的施廷用、王孟安、黄文用,清代的王兴源、沈集元,等等,都是古代知名的湖笔工匠。今天,包括荣膺“中国制笔大师”称号的钱建梁在内的能工巧匠亦不断涌现。
湖笔的种类,按笔头毛料的不同,主要分为羊毫笔、兔毫笔、兼毫笔(混合用毛)等,此外也少量生产鸡毫笔、胎发笔;按规格大小的不同,可分为揸笔、斗笔、提笔、屏笔、联笔、对笔以及大楷、中楷、小楷等。湖笔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择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及12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技艺要求非常高。以羊毫来说,毫端常有一段锋颖,整齐透明,称为“黑子”,这是湖笔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制笔之精妙所在。每只山羊平均只出产三两毛料毛,其中有锋颖的不过六钱,需要有“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功夫。此外,水盆工艺中,需用角梳不断梳理毫料,反复翻折、沾水、梳理,直到羊毛达到做笔头的标准。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学生参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 中国湖笔博物馆供图
一代代善琏人,传承着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推动传统技艺在现代赓续绵延。近年来,善琏镇致力于传承发扬湖笔技艺,做大做强湖笔产业,做精做优湖笔文化。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及王一品斋笔庄经销的“天宫牌”湖笔,都是继承传统技艺的代表性湖笔名品。走进善琏制笔工坊,但见笔工们专心致志,拣、浸、梳、落、拨、挑、抖、绞、连、装、择、刻各个工序, 无不精雕细琢。那些圆润犀利、光彩耀人的笔颖,离不开笔工们浸淫毛笔制作的漫长岁月。
走过千年历史的湖笔,浸润着执着坚守的匠心,彰显着翰墨流芳的风华。想要详尽了解湖笔的前世今生,不妨去湖州市区的中国湖笔博物馆看一看。该馆自2001年9月建成,展出包括湖笔简史、湖笔制作技艺、湖笔习俗、湖笔笔工、名人名家、名家名颖以及赵孟頫书画艺术等内容的图文资料与实物,是系统介绍湖笔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责编:宋涵